孫一普 李淼 王超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義;其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這是心理健康最本質的含義。它意味著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一個人的心理處于最佳狀態。
1 學校體育的健康教育功能
1.1 有益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現代學生處在緊張的學習節奏中,面對來自父母、學校、社會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處于這種心理的青少年學生渴望能從壓力下得到解脫。學校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緊張。因此,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緊張。其次,一般來說,學校體育都在室外進行,這種教學形式本身就可以使學生擺脫壓抑的室內氛圍,感受室外空氣的清新,從而精神得到放松。另外,學校體育中的運動項目豐富多彩,即使是最不喜歡活動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學校活動還時常伴有一定的體育游戲,充滿了活動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身心雙方面的愉悅情緒,從而緩解了學習壓力,并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礎。
1.2 有益于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體育鍛煉是以克服一定困難和障礙為特征的,它能夠培養人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學校體育中,要想達到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就必須完成一定的運動。而運動的完成,必須靠克服自身和外界的阻力來實現。體育活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在從事學校體育和進行體育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失敗、困難、挫折、疲勞、受傷等因素的影響,另外,學校體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動,學生總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顯的就是氣候條件的變化,無論天氣寒冷還是炎熱,都要堅持,所以經過體育課的鍛煉,學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受到鍛煉而增強,有利于學生面對來自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
2 學校體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具體而言,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換應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整體把握受教育者身心發展。體育是培養個體意志極為有效的手段,它不僅能培養競爭意識,而且能培養合作意識,能求得二者的內在統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塑造作為教學的重要目的,作為與身體素質、體育技能技巧同樣重要的主產品,而不是副產品。其次,體育教師還應深入學習本學科知識及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努力學習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手段,積極探索最優化的教育和教學方式,不斷充實新知識,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2.2 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素養
體育教師要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就應具有很高的心理素養。體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經登上高校講壇,它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教師應多掌握一些與自己專業相聯系的心理知識,開闊視野。在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通過體育教學的獨特性消除學生的不良心境。在具體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要摸清學生的心理脈搏,知道學生想些什么,喜歡哪些運動,適應何種教法等等。這樣,才會有共同語言,才能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心里有什么話都會同你交談。教師對學生的真誠無私的愛會使學生感到無限溫暖,精神上受到巨大的鼓勵;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充滿信心,都將引導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從而大大減少學生消極甚至對立心理的產生。所有這一切都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心理素養。
2.3 與其他學科教師密切配合
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各學科教學密不可分的。因而,體育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密切的配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體育教師應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密切的溝通與配合,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體育教師可以從其他學科教師那里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并在體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好的方面而弱化不良的方面。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拓寬體育功能并加以完善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和即時反饋,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時機。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并幫助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又促進了體育與健康教育功能的實現,對落實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方針,全面實現中學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具有現實的社會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天津市華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