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群
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過去的教學形式與當前的小學體育教育不能相適應。當前時期,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包含了德育教育的滲透,并且其德育素養的培養在小學體育教學內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當前的體育教學承載的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體能,還應該利用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發展。因此,本文以當前小學體育教學課程中德育滲透情況為研究目標,并給予相關的對策建議。
小學時期是培養性格和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期間,除了必須的知識學習以外,還必須通過體育學習以促進孩子們的身體成長,而且,還要注重德育教育,用來促進他們培養良好的德行。在當下的小學體育教學課程中,普遍的現象是注重課本內容,缺少體育活動和德育教育的通病。基于此,本文以分析怎樣把德育培養和體育教學相融合,進而培養他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樹立優秀的品德。
1 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教育的現狀
1.1 體育教師的德育意識缺乏
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課堂上老師大多數比較關注規范性技能,比如投籃的規范性動作、跑步的姿勢、呼吸的節奏等,在進行考核時也只是關注課本規范性知識的熟練度,因其教師缺少德育教學意識,也就造成學生們很難具有德育方面的意識。
1.2 體育教師所用的方法陳舊
由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的不斷改革,有一些教師逐步在教學課程上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并且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和改進,期望提升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然而過去的教學理念中老師更加的關注的是如何“教”,這就造成老師還是關注自身教學的實際內容以及學生們的整體發展情況,這就造成了學生們產生了厭煩心理,非常困難做到德育教育的滲透。
1.3 部分德育滲透和社會脫節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該主要注重學生的品德素養能力的提升,然后目前多數的德育滲透與社會環境不一致,并且沒有做到貼近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們的相關能力。其次,在德育滲透教學中往往關注學習任務,而對于怎樣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卻忽略了,造成了學生們的學習理論知識很積極,但是社會實踐卻缺失,所以并沒有做到深刻意義上的德育教育。
2 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現狀的對策
2.1 樹立榜樣,滲透德育
小學時期的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都還未正式建立,其思維和身體都處于一個逐漸發展的時期,對于新事物都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而在這個時期進行德育教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他們的成長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老師們能夠通過以自身樹立榜樣的形式,促進相關體育精神的教育,比如在相關活動中的積極主動參加,體現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讓每一名學生都具備一種積極樂觀的性格,從而促進他們積極、開朗的思維方式。
2.2 構建趣味教學模式,滲透德育理念
小學學生都是處于一個貪玩的階段,并且其學生本身對于新鮮事物保持著非常大的興趣,所以說在小學體育課堂上,如果根據當前學生的發展特點,結合趣味性教學法,就能夠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一個田徑運動會上,如果向正要參加比賽的學生滲透百折不撓的體育精神,給學生們分享堅持不懈、不放棄等理念,做到寓教于樂的德育教育滲透,就可以實現學生們德育素養等全面的發展。
2.3 立足現實,合理運用突發事件進行德育滲透
體育教學課堂大部分都是在室外環境中,因為多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突發狀況是避免不了的。老師應該借用這些突發事件,從事德育教育,這樣不但降低了突發事件帶來的不良情緒,而且還變成了一個立足現實的德育教育課。
例如,在田徑運動會上,比賽現場學生發生了摔倒事件,老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告訴學生不要放棄。在賽后對摔倒的同學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夠在這種突發事件中養成學生們不放棄、拼搏向上的樂觀精神品質。
2.4 創造德育環境和機會
在進行德育滲透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能夠以學習制度為契機,為德育滲透提供平臺。比如,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根據學號進行隊列,杜絕出現拖拉、雜亂的情況,形成一種標準化、積極性的思維方式,實現德育的基本價值;其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常見的問題時,應該多給予學生鼓勵、支持,讓其逐步養成積極主動、頑強拼搏的精神,從而做到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2.5 完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
缺少合理的德育考核標準是影響體育教學課堂中德育滲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自身情況和實際情況,發展德育考核標準,為體育老師德育教學提高依據。
例如:學校能以傳統教學考核為基礎,增加德育考核規范制度,高標準考核學生的德育方面的發展水平,而且還有實時考察體育教學活動,確保德育滲透到小學體育教學課堂之中,從而為學生的綜合發展保駕護航。
3 結語
小學生是一個國家發展和壯大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對小學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對培育祖國接班人的整體素質有著巨大的意義;德育教育是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一樣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隨意《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德育教育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可,所以,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還一定要堅持變革和創新,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內容的各方面,做到對國家未來人才的培養。
(作者單位:崇左市江州區江州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