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剛
本文以培養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為題,以城市流動兒童體育參與度為研究切入點,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制約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因素,研究提升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體育干預對策,旨在為城市流動兒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幫助城市流動兒童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健康中國行動戰略目標早日達成。
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流動兒童的生活境遇和身心健康逐漸成為了社會上的突出問題。黨在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部署,并提出《健康中國行動》的實施方案,該方案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健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體質增強,以滿足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要求。城市流動兒童與普通兒童相比,在家庭結構和父母角色功能方面存在缺陷,導致其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對此項課題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現狀調查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城市流動兒童適應性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幾點調查結論:
1.1流動兒童情緒適應現狀
本文在對多所學校調查可知,城市流動兒童在新環境中表現較為脆弱、消極情緒較為明顯。究其原因,是城市流動兒童所經歷的環境變遷次數較多,在陌生的環境下,安全感會逐漸下降,因此產生一系列的消極情緒。此外,在走訪相關專家后得知,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不僅會產生消極情緒,同時還伴有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的轉變,這個過程可以由處境不適-心理彈性-適應良好的軌跡所表達。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種家庭式的流動方式,可以延長親子的交流時間,親子關系也會更加和諧,再加上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會開拓他們的眼界,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由此可見,流動對兒童情緒產生的影響,消極和積極并存。流動兒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環境的時期,正處于其心理發育期,需通過引導和干預的方式,使其社會適應能力增強,從而改善流動兒童的消極情緒。
1.2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現狀
社會適應是指人在進入新環境之后,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更好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本文所說心理和行為改變,主要表現出人際關系、社會生活適應和身份認同上。研究表明,多數流動兒童存在交往不良和交往退縮。多數流動兒童希望融入到全新的環境,但在實際互動方面,卻表現出明顯的排斥傾向。在身份認同方面,75%以上的流動兒童不愿在公開場合討論自身流動身份,會觸及他們的情緒敏感區。流動兒童表現出的膽小、內向,無法在短時間融入到社會環境之中,教師需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讓流動兒童得到認同,培養他們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就會使上述問題得到改善。
2 影響制約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因素
城市流動兒童適應城市社會屬于一個過程,且這個過程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同時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下所述:
2.1人格特征
在查閱研究資料后得知,人格與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的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以某學者的研究理論為例,該學者指出城市內外化問題行為與人格關系密切,其中內化問題的預測力為31%,而外化問題的預測力為20%,從側面反映出人格在干預流動兒童問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機構,應該通過教學手段,對流動兒童的人格進行培養,以推動其心理健康的發展。此外,問卷調查結果表明60%以上的流動兒童,在緊張性、憂慮性上的得分較高,而自律性和愉悅性的得分偏低,這種現象的存在,會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2.2環境變化
流動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在生活環境上具有變化性的特點,而生活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他們在心理和行動上產生不適感,由此可見,環境變化是影響制約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某學者在研究后發現,雖然流動兒童在進入城市后,可以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其生活環境和醫療環境也會得到改善,但由于身份認同存在模糊性特征,導致流動兒童無法充分享受城市社會提供的便利條件,反而對流動兒童環境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容易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流動兒童會在主觀上抵觸新環境,想要改善這種情況,需要以心態調整為切入點,促使其以積極的態度融入到城市環境之中。
2.3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對于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家庭中親子關系,與兒童是否能快速適應城市環境息息相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不單單是流動兒童的個人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問題。在和諧家庭環境中生活的兒童,其心理健康必然會受到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家庭收入情況、父母關系、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時間和教育方式,均屬于影響因素。
2.4社會歧視
流動人口對于城市建設發展而言,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但部分城市人口卻對流動人口存在歧視心理,認為流動人口屬于入侵者,這種歧視會導致流動人口的生活幸福指數下降。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歧視是影響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為流動兒童在受到歧視后會產生不良心理和不公平的感覺,尤其是城市兒童與流動兒童之間產生的摩擦性互動,將流動兒童推向了社會的邊緣地帶。
3 提升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體育干預對策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現狀不容樂觀,且存在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影響和制約了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的發展。而體育的運用則有助于消除干擾因素的影響,并促進城市流動兒童社會性能力的發展,為此,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調查問卷,制定了幾點提升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能力的體育干擾對策,如下所述:
3.1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新興體育項目教學內容
提升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需做到體教融合,將學校教育總體要求和體育教學規律作為依據,在設置課程內容的同時,將培養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為切入點,做好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與此同時,還要對其發展現狀進行綜合考慮,確保體育教學內容的可行性,能夠被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所接受,達到增強適應能力效果。在教學內容方面,增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新興體育項目教學內容在體育課上所占的比重,增強流動兒童的融入感和參與感。而新興體育項目可以同時滿足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體育運動需求,可以調動流動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并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與城市兒童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從而克服人格特征、社會歧視和環境變化對流動社會性能力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
3.2組織體育活動,促進流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體育教學中,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確保更多流動兒童的參與性,學校采取以下措施:(1)將體育活動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制度,要求學生每天鍛煉的時間不低于1小時。(2)將體育游戲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調動流動兒童的參與積極性,增強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改善自身的性格缺陷,提升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3)開展親子體育活動,家庭因素同樣是制約流失兒童社會性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建議幼兒園或學校組織親子體育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通過這種體育干預對策的實施,促進家長與流動兒童進行交流,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還能使家庭關系得到改善。
3.3開展體育文化節,營造體育運動的氛圍
體育文化節作為體育教學的全新形式,以體育文化節作為載體,將體育競賽項目作為干預手段,最終達成促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發展的目標。學校多設置充滿趣味性、時代性、操作簡單的體育競賽項目,使參賽人數覆蓋到所有學生。具體措施如下:(1)調節田徑項目,僅保留簡單易行和深受兒童喜愛的項目,比如:50m短跑、跳遠等等,此類項目雖然簡單,但卻具備良好的觀賞性和競技性,能夠帶給兒童強烈的感官刺激。通過參加此類競賽,引導流動兒童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2)設置趣味性強的體育集體競賽項目,比如:設置三人一足、短跑接力賽、集體跳繩、定點投籃等,更好培養流動兒童團隊協作精神和環境適應能力。(3)考慮到城市流動兒童多來自于農村,因此在設置體育競賽項目時,可以將農村體育項目引入其中,比如:拔河、踢毽子、投沙包等,讓流動兒童產生歸屬感和信賴感。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受到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具體表現為無法融入新環境,并存在問題行為。在研究后得知,性格、家庭、環境和社會歧視是制約流動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建議學校采取有效的體育干預對策,實現培養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基金項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健康中國’視域下城市流動兒童體育參與對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研究”(編號:19C0884)。
(作者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