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電視行業造成了一定沖擊。傳統電視民生新聞需要關注新媒體,以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提升節目吸引力?;诖?,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14-02
一、引言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在當前時代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傳播,是最主要的信息傳播方式。傳統電視媒體受到傳播模式的限制,不具備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因此而受到沖擊。尤其是電視民生新聞,其受眾群體具有地域性特點,內容細致,應用新媒體能夠更為便捷地獲取新聞信息,電視民生新聞的從業者需要深入思考這一問題。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特點
(一)受眾群體較固定
電視民生新聞一般由地方頻道負責節目的制作及播出,因此節目受眾群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地方頻道在該區域得到的關注較大,但其播放的范圍有限。當前,許多地方頻道都在進行民生新聞的制作,其節目內容與區域中的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電視臺需要對各種突發事件及百姓生活中較關注的話題,進行內容采集與編輯,完成電視節目的制作。多數受眾觀看電視民生新聞的時間一致,許多省市地方臺選擇的新聞存在較明顯的重復性問題。
(二)重視綜合效益
由于民生新聞的內容與地方實際狀況存在密切聯系,所以新聞節目獲得的區域關注度較高。優秀的民生新聞節目在長期的制作與播放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好的口碑。同時,這種關注度與口碑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地方企業與電視媒體合作,能夠達到迅速提升知名度的目的,而電視媒體也能獲得相應的經濟報酬。電視臺可以將所得報酬應用于人才吸納、技術提升等方面,隨著節目制作技術的提升,以及節目影響力的擴大,民生新聞節目影響的地域范圍會得到擴展。特別是在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取其他地區的新聞內容需要的技術投入與資金投入較為有限。節目傳播范圍的拓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節目的競爭力,在更大的區域內形成影響力。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相對較為困難,目前各地區的電視臺都在尋求突破。
(三)重視民生導向功能
電視民生新聞的制作目的,是關注百姓的利益,因此在立場上,民生新聞要始終圍繞百姓。大多數新聞受眾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認知偏差,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正確引導,能夠對此進行修正。為了使受眾更加認同節目內容,民生新聞節目在觀點上,要保持始終關注百姓利益的特點。新聞具有引導作用,許多電視民生新聞的受眾明白自我認識范圍有限,也會主動通過電視民生新聞擴展認知視野[1]。
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新聞的制作創新水平不足
相較于各種網絡媒體,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內容及形式受到許多限制,因此新聞內容的呈現模式較為固定,缺乏新意。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受眾會被網絡媒體的新穎模式吸引,改變新聞的獲取方式。同時,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采編過程中,由于同區域電視媒體應用的素材較類似,最終的節目也呈現出明顯的同質性特點,導致電視民生新聞出現內容重復的問題,容易使受眾感到疲勞。
(二)新聞存在局限性
電視民生新聞受傳統新聞制作模式的限制,內容存在局限性,觀點較為片面,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內容的呈現缺乏全面性。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一些受眾會認為新聞內容是非真實的,民生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將受到質疑。因此,要從新聞的內容出發,思考關注的全面性應如何拓展這一問題。
(三)新聞的引導能力下降
在以往的傳媒環境下,電視新聞媒體是人們在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因此新聞媒體的重要程度較高,能夠得到眾多關注。新媒體時代,受人們信息需求差異以及新聞傳播渠道拓展的影響,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吸引力逐步降低,原有的文化引導能力、觀點引導能力以及審美引導能力下降。更有甚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對不真實的新聞以及低俗的新聞進行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電視媒體具有的優勢難以體現,民生新聞節目在區域中的良好口碑也會受到破壞,長此以往,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會遇到困境[2]。
四、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
(一)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
在新媒體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即時性及互動性成為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需要革新技術以及新聞報道方式,利用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以及新媒體的優勢,進行節目內容的優化。
首先,在節目的編輯過程中,需要做好重要內容的報道,選擇可以現場連線的內容進行及時的報道。許多新媒體受到發展規模的限制,在區域中并不能實現廣泛的新聞內容采集。同時,其雖然能夠通過網絡媒體,對各種突發事件進行搜索,但缺乏專業素養,受眾從非專業人士的敘述內容以及非專業人士拍攝的圖片視頻中獲取的信息內容有限。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及其信息的局限性,都可以成為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的突破點,有利于其發揮專業優勢[3]。
其次,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受眾可以與節目制作者直接溝通,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在有限的公共網絡空間中表達自身看法,這屬于對網絡信息內容的補充與豐富,能夠幫助節目吸引一部分受眾。因此,新聞媒體需要對這種具有互動性的節目溝通方式進行應用,可以延長實時互動的時間長度,并且搭建相應的新媒體平臺,或在各大視頻網站進行新聞發布,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進行信息更新等。同時,在正式節目中,需要整合網絡互動信息,使受眾與節目制作團隊實現多層次、多方式的溝通,提升節目的互動吸引力。
(二)深入挖掘節目內容
深度的節目內容挖掘過程中,地方的新聞媒體具有一定的地利優勢,需要充分的應用這種優勢,完成節目的深度報道以及追蹤報道。
在深度報道前,首先需要進行廣泛的素材內容收集,通過大量的采訪,應用一手新聞進行節目播報。目前一些電視新聞媒體為了縮減節目制作開支,在基本素材的獲取上,放棄了應用一手新聞素材的方式,使節目的內容失去了獨特性及深度,難以吸引更多受眾,難以得到受眾的認同。不能忽視的是,電視民生新聞深度報道的素材選擇需要審慎,既要符合地區人們的需求,也要通過新聞內容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尤其需要注意,在負面性新聞內容的深度報道過程中,要把握適度的原則,避免起反向引導作用。例如,在犯罪新聞報道中,為了避免模仿犯罪的情況出現,不能夠對犯罪的各種細節內容進行透露,需要應用正面評論的方式,引導社會輿論[4]。
其次,在新聞追蹤報道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追蹤報道的內容,靈活地選擇報道周期,避免由于報道周期的限制,追蹤長度有所不足。在這一類型新聞中,人們除了關注新聞本身之外,往往會為新聞報道的對象提供援助。后續報道也是對于援助結果的一種呈現,有助于受眾獲得觀看心理滿足。另外,這種類型的新聞源于社會問題,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持續關注能夠獲取更多的細節信息,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三)關注弱勢群體,體現人文關懷
電視新聞媒體與社會上的新媒體傳播企業有所不同,在進行自身發展的同時,具有更明顯的公眾傳播作用,能夠引導輿論。要對這一特性進行體現,就要更多地在民生新聞中關注弱勢群體,進行細致、全方位的新聞內容報道。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一些電視媒體對弱勢群體存在偏見,且報道力度較小,在報道內容上以負面新聞為主,如疾病、失業等。在大眾的觀念中,弱勢群體似乎缺少正能量。其實,這是民生新聞報道的缺失,弱勢群體中也不乏正能量者,他們善解人意、樂于助人。新聞報道要著力宣揚弱勢群體對社會的貢獻,改變人們對他們的看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宣傳和弘揚弱勢群體的正能量,不僅有助于加深社會群眾對他們的認識,還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更加堅強地生活下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這種類型的報道,能夠體現出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
五、結語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要對現階段的新媒體環境進行關注,借助新媒體技術,發揮電視媒體的傳統優勢。首先,需要關注技術的更新與應用問題,構建融媒體平臺,加大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度,加強電視民生新聞與受眾的互動。其次,需要對新聞節目進行深度的追蹤報道,靈活選擇追蹤深度以及追蹤周期,實現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并且吸引受眾關注。最后,在內容以及觀點的選擇上,要重視人文關懷,對弱勢群體給予足夠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李靜.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9):66-68.
[2] 胡光,李筱培.電視民生新聞的融媒體傳播策略[J].采寫編,2020(02):41-42.
[3] 翟俊梅.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9(15):62-63.
[4] 羅連.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策略[J].新聞傳播,2017(03):58+60.
作者簡介:衛香玲(1969—),女,山西運城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