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云
摘要: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不斷完善,在教學中更加凸顯了當代小學的教育目標,也顯現出了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同時,社會的發展也要求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促使學生的性格、品德等能夠健康成長。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引言
從立德樹人的角度講,德育比單純的知識教育更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
1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現狀分析
1.1教師忽視德育滲透
當前,盡管語文教師已經開始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一時之間還是很難根除。一些教師對學生成績的重視遠超對學生道德修養的關注,這就嚴重影響了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1.2德育滲透缺乏系統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已經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學中卻未能系統滲透,想起來時就會說一兩句,想不起來就按照原來的教學安排進行。這種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的德育很難對學生形成持續影響,也破壞了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德育平臺的作用。
1.3德育缺乏實踐和說服力
在部分教師眼中,德育就是憑空說教,就是給小學生講大道理。但是,這種方式恰恰是學生所厭惡的,家長和教師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樣一來,德育教學也就喪失了說服力和影響力,無法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起到應有作用。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路徑分析
2.1重視德育在教學中的滲透
教師在教學中應擺正認識,重視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小學語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系更為緊密,在古詩詞和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會顯得十分自然。例如,在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讀完故事后談談自己的感想,在這一過程中滲透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道德品質。又如在《囊螢夜讀》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對比自己的學習環境,體會古人即使在條件并不怎么好的環境下也沒有放棄學習,從而教育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更要發憤圖強,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2.2深化德育對學生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需要循序漸進,更需要系統化地推進,這樣才能對學生形成持續性的影響。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道德認知水平分階段開展德育。具體來說,可以將一、二年級劃分為德育的初級階段,通過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童謠來傳遞道德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判斷。例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小青蛙》的最后兩句“請你愛護小青蛙,好讓禾苗不生病”在結尾點題,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小青蛙是益蟲,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護它們。教師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想想還有哪些益蟲,引出“小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的主題,讓學生樹立生態友好觀念,保護生態環境。這樣一來,教師就將德育有效滲透到了語文教學中。在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因為很多學生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道德認知和是非觀念,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寓言故事來轉變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例如,教學《守株待兔》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宋人沒有等到兔子”,讓學生懂得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美事,一切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到了小學高年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滲透更為深刻的德育內容。
2.3結合家庭教育增強德育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小學階段,家庭是僅次于學校的重要教育場所,家長的行為和價值觀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及時告知家長學生的表現情況,并要求家長配合教師督促學生完成課堂上布置的德育任務,為學生提供德育實踐機會。例如,在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中,作者回憶了與祖父在園子里度過的幸福時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家之后也去“祖父的園子”里看看,或者跟父母一起種植一種蔬菜,然后以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在園子里經歷的趣事。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作者隱藏在文中的思想情感。
2.4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德育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匯集的各種文章,都是教育專家幾經篩選出來的,也都同時具備了審美培養、教育作用、德育作用等特點,凸顯了我國語文教育中文以載道的特點。所以,學生閱讀課本文章的過程也是同文章作者、主人公進行情感溝通的過程,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詮釋文中的思想和主題,探索文章背后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素養。同時,教師也要利用文章所表達的觀念等,引導學生發現文中的真善美,從而讓學生接受德育的熏陶。另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準確把握文中人物的特點以及文中潛在的思想和觀念,進而引導學生清晰地發現文中的這些特點。小學語文課本中,增加了很多傳統文章,文中人物思想高潔,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深挖文中潛藏信息的過程中,讓學生清晰地認知和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
2.5在班級日常管理中融入德育
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占比比較高,教師是學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學生的思想品格和行為習慣基本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培養的,教師日常的行為舉止都是學生觀察、學習的榜樣,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德育,就需要保持自身的言行舉止,在學校中以身作則,展現出優雅文明的儀表談吐,讓學生從模仿教師的言行中,獲得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結語
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天生的優勢。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地滲透德育,不僅要講究方法,更要重視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小學語文教學中道德教育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才能深刻改變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參考文獻
[1]張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中國教師,2019(1).
[2]任光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德育[J].吉林教育,2020(16)
[3]吳秋實.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華夏教師,2020 (06):38.
[3]安天祥.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發展,2020(02):91.
[4]滑小偉.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9(37):254-256.
[5]安洪靜,孫洪斌.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亞太教育,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