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鳳
摘要:習總書記在2019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內蒙古應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也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將“綠色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部署。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入推進,能源消耗巨大,同時外部環境又面臨全球氣候變暖的發展威脅。以此為遵循,回顧“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就與發展的不足,內蒙古制定了新形勢下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靠創新驅動,堅守環境底線、低碳發展助力以及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經濟優勢的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十四五;內蒙古;綠色發展;生態環境
一、內蒙古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外部原因
總體來看,這一選擇是世界發展的外部大勢所趨,是符合國情的。近年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成了人類發展的“公敵”,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想消滅這個敵人,就必須實現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據資料顯示,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已達世界第一,來自各國各界的減排壓力與日俱增,我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大國自然也要力擔大任。同時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將“綠色發展”作為重點部署的十二項任務之一,從戰略定位來看,內蒙古是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祖國北疆的重要安全屏障,要想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目標就必須筑牢這兩道屏障,因此不論是從國際角度還是國內角度出發,走綠色發展之路可謂毋庸置疑。
(二)內部原因
從內蒙古自身需求來看,這也是合乎區情的選擇。內蒙古地處北疆,坐擁稀土、煤礦、天然氣多種資源能源,其煤炭等化工類產業尤為發達,也是碳排放大區,而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碳排放,能源消費碳排放則是碳排放總量的最大來源,煤電生產碳排放又是能源消費碳排放最大的來源,這給當地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要想實現地區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然要處理好資源與環境的問題,資源有限、對于不可再生資源只能通過循環提高利用率增加其產值;環境的治理同樣如此,高能耗的資源產業發展必然伴隨各種廢氣化工燃料產生,環境壓力加劇。因此只有切實做到增效減污、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其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
二、十三五時期的綠色成就
2020年內蒙古全區生產總值達17359.8億元,比“十二五”收尾之年增長23.4%,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十三五”期間內蒙古累計投入生態保護建設資金1600多億元;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4.48萬億元,是同期GDP的2.6倍,比2015年增長13.75%;能源經濟方面,2020年全區電力外送超過70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占比達到36%,新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7%,能源結構由逐漸向“煤電油氣風光儲”多能互補轉變;2020年農村牧區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12.6個百分點,達到35% ;2020年行政嘎查村光纖通達率和4G網絡覆蓋率達到98%以上;新興產業方面: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節能環保4個產值超百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0年全區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69.2%,優于國家考核目標9.6個百分點;2020年全區97.7%的行政嘎查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十三五”期間累計退出煤炭產能3500多萬噸,去產能目標超額完成;2020年建成綠色礦山375家。
回顧這一系列成就可以看出,內蒙古已意識到了生態建設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性。首先是生態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顯著增加,僅“十二五”時期的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就超過了以往30多年的總投資額。在這一高度重視下,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水質的改善、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綠色礦山方案的推行等;從GEP又可以看出內蒙古生態效益是遠高于生產效益,因此內蒙古走綠色發展之路是符合其區情的,但是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許多方面仍需要完善,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四五”我們就應該聚焦在這些薄弱環節上。
三、十四五的奮斗目標
內蒙古是煤炭資源大省,因此十三五時期提出的規劃到2025年全部礦山達到綠色礦山生產標準的這一目標,在十四五時期還需繼續努力。除此之外還要健全在農業方面的垃圾處理體系、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提高農牧區廁所革命覆蓋率、加強新能源消費、4G網絡普及的基礎上推行5G網絡的普及、基于四個新興產業建立更多的創新中心平臺發展更多新興產業、地表水的優質不代表地下水的安全,因此還要注意煤礦發展造成的水污染治理。
四、如何走綠色發展之路
堅持習近平新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的“五個以為”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以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以創新驅動將其與“十四五”時期內蒙古繼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相結合,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落實。想要在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就必須用創新思維“解題”。
(一)創新引蒙
所謂創新引蒙,將創新思維融入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形成多方創新聯動,達到高質量發展。生產過程的創新、生產技術創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監管理念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等等。主要是“人才集聚”的創新:形成人才優勢,將人才的可持續性,作為綠色發展之路的引擎。依托習總書記指明的發展理念,將人才創新驅動放在首位。創新人才管理體系:吸引人才階段,打破傳統唯高學歷論門檻,挖掘創新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階段,重點培養創新能力,融入綠色發展思維;最重要留住人才,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現代化步伐,做到“以城留人”而不是用高成本的高薪資“以錢綁人”;加強與國家重點項目銜接,開發新項目,做到以實力留人。整體形成一個創新吸引人才,人才帶動創新的可持續循環。
(二)生態護蒙
堅持“兩山論”和“以人為本”理念,從“藍天碧水凈土”出發,緊抓從礦山生態環境和地區生態環境,全面實現內蒙古由“資源大省”到“環境大省”的蛻變,切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維護內蒙古長期穩定綠色發展。首先大氣污染:全面推行地下開采技術,減少因煤礦開采以及運輸過程產生的揚塵污染空氣、增設公共交通站點進而普及公共交通的廣泛使用減少私家車及機動車尾氣污染,完善綠色共享交通體系,倡導綠色出行、工業方面全面實行達標排放;同時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構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以往的旱式廁所不僅不文明,而且污染空氣;“凈土”治理主要從和土地污染治理兩方面著手:加強農業、化工區及重金屬用地管控、因地制宜確立農業用地土壤污染生態補償和重工業土地污染生態補償機制,避免土壤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設立綠色農田示范區、有針對性的對于煤炭企業造成的土壤污染制定規章制度、成立礦區污染監督部門與公眾監督相結合,對特別造成農業用地污染的煤礦企業嚴厲懲處。水污染治理方面:對于采礦造成的礦井水大量涌出,應該采取引進、研發特殊的開采技術以減少礦井水外用量;河流治理方面在區域內,加大重點河流湖庫保護力度,完善河流保護監督體系;區際間,內蒙古與相鄰七省區簽署了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機制框架協議,通過加強上下游聯動機制,形成了多方聯動的水污染治理網,保障了水生態治理機制的長效性。
(三)低碳助蒙
秉持生態優先,堅持低碳與循環并重,通過低碳循環發展模式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從而為內蒙古綠色發展提供環境支撐。工業上實行“三嚴格”:嚴格推進減排、嚴格遵守限排標準及嚴格落實工業廢氣、廢渣、廢水、廢料的循環使用,例如嚴格監管碳交易市場,有序推進水泥業等工業錯峰限產、提高限排標準、完善廢物處理的事后監督機制,對違規主體追究責任并嚴懲不貸。農業中提倡”三提高”:提高水循環利用、提高家禽糞便的廢便利用、提高廢棄膜布及其他農業廢物的回收利用率,在各田地增設垃圾回收點,在各地區增設農業無害化垃圾處理點。
(四)新興促蒙
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蒙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形成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推進更多像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自治區級光伏類創新中心在新興領域的組建;憑借稀土資源優勢、實現稀土合金材料等高附加值;優化電子信息產業,全方位的引進國家部委、電信運營、各互聯網企業以及金融機構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與農畜產品加工、交通旅游、草原生態、服務業等產業結合,發展基于大數據、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推進化學、生物醫藥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將應用于環保產業,提高節能環保技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2]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 內蒙古日報(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