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星
摘要: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緊迫,法學專業就業難現象越來越明顯。本文基于法學教育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對法學專業的就業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最后簡要闡述了法學專業的發展趨勢,希望為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和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法學教育;青年法律人成長
1.引言
改革開放政策不僅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也加速了我國法治建設進程。巨大的法治建設人才需求使得法學教育事業空前繁榮。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已有近千所院校開設法學專業,培養了大批具有復合型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法學人才。
2.法學教育對青年法律人成長影響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2.1 法學教育對青年法律人成長影響的現狀
2.1.1 就業難問題
隨著就業市場供求二者處于“雙向選擇”的求職模式后,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社會對法律人才的巨大需求和法學專業人才過剩形成巨大反差。一些特殊需求的法律崗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法學專業學生找不到心儀的工作。高校中法學專業的就業率低、失學率都說明了法學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
2.1.2 法學專業的就業
大多集中在公、檢、法以及律師事務所,其他的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對法律事務工作者的需求相對較小,且對應聘者的從業經驗要求高。學校、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是就業熱門單位。通過考研進行高層次的專業學習,碩博研究生畢業后 留在高校從事法學教育相關工作,可規避就業壓力和社會競爭壓力。
2.1.3 法學專業人才多落腳于經濟發達地區
法學專業學生多選擇在大城市或經濟條件比較發達的 沿海地區就業,而自愿到邊遠地區和艱苦地區去工作或自主創業 的人較少。
2.1.4 畢業生對于就業收入的期望值較高
法學人才給大眾一個高薪白領的印象,造成畢業生對就業收入的期望值過高,增加了求職的摩擦性和就業難度。
2.1.5 從求職過程
法學專業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 是網絡和其他媒體,求職應聘的盲目性大,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 部門的就業指導。
2.2 法學教育對青年法律人成長影響的問題分析
2.2.1 法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
我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課程主干課程包括憲法、法理學、中國法制史、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法等14門課程,指導性課程包括政治理論課、外語等。長久以來,法學理論課程在我國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占的比例非常大,雖然選修課程豐富,但職業教育課程的比例小。
2.2.2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
實際教學中,仍有很多學生反映實踐類課程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開設偏少,只學習到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對相關法律知識管理事務不熟悉,缺乏綜合 運用法學理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將法學思維學以致用。
2.2.3 法學專業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
對法學人才的要求是博學人才、創新人才,除了掌握廣博的法學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非法學專業知識貯備,對自然科學知識、經濟管理知識和人文類知 識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獵。但當前法學教育管理中,對學生的選課設置了重重限制,教條的學分制度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2.2.4 法學教育中容易忽視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職業 道德是法學學生的重要素質,但現行的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中,法 律道德意識的教育培養環節薄弱,有待進一步提高。
2.2.5 大多數院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
法學專業培養目標、模式相似度高,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專業教材沒有特色,不能彰顯學生的個性,缺乏創新性和競爭優勢。
3.法學教育對青年法律人成長影響的對策建議
3.1 法律人才培養方案層次化程度加強
我國法學專業本科錄取的是通過高考取得法學專業本科入學資格的高中生,通過大學四年的法學專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學習,培養出法學專業人才。我國法學教育改革需考慮大學法學教育不同層次的基本目標,實現法學職業教育專門化。
3.2 我國學校法學教育的定位趨于合理化
由于不同地區政治體制、經濟基礎、教育模式和法律傳統存在較大差異性,法學教育的體制和定位也因因地制宜。法律職業是專業技能要求高的獨立性職業,決定了法學教育的多階段性、多內容和職業性,內容上包含了法學通識教育和法律職業教育。
3.3 法學教育的課程設置逐步完善
法學專業課程設置模式開放性加大,通過調整高等法學教育中法學專業課程設置,拓寬課程選擇范圍,設立較差學科課程,從而幫助法學專業學習進行知識儲備和知識擴展,培養法律職業能力。具體實現途徑是增加選修課的數量和質量,體現其綜合性。
3.4 法學專業院系應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教育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對法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就業意向的認知,調整職業生涯規劃,確定個人發展目標,引導他們分析自身的職業期望、進行自我探索和評估資源,夯實法學專業學生的擇業基礎。
3.5 積極倡導用人單位轉變用人觀念
企業為提高可持續發展,開始建立起有計劃的、有預見性的人才儲備,完善了后備人才培養成長機制和人才選拔任用的體制機制,以實際需要為導向,堅決杜絕人才消費,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了就業崗位,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4.結論
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嚴重威脅了法學教育的持續發展,法學教育應當結合社會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崗位人才的實際需求,改善育人環境、調整專業課程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具有專業特色的高素質、復合型法學專業人才。還應加強法學專業的就業指導工作,通過國家、政府、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家庭和個人等多方協調合作,解決法學專業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曉海,李文赫.我國法學教育的督導機制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12-13.
[2]曹岑.略論江平法學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國法學教育事業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9(10):206-207.
[3]杜建云.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 青年時代,2020,000(006):167-168.
[4]劉立敏.當前法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影響[J]. 法制與社會,2019,000(03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