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楊冬梅





一、質檢課堂
(一) 質檢課堂的內涵與特征
1.質檢課堂的含義
“質檢課堂是以檢測物質的物理和物理化學性質為基礎而建立的分析課堂”[1]。食品專業質檢課堂是食品專業學生必修課,主要學習食品安全指標和營養指標的檢測,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一些現代化儀器設備的使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訓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質檢課堂也是高職院校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1]。
2.質檢課堂的特征
質檢課堂一般具有理論艱深、實踐性強、學科綜合交叉等特點,主要是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形態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2-4]。而當前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質檢課堂遇到了儀器設備不足、學生功底薄弱、課堂參與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等問題。因此,要達到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二) 意義與價值
質檢課堂對應的職業崗位是食品檢驗員、質檢部經理、研究助理、質監局檢測員等,全面培養能夠解讀標準、具有創新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學生日后從事食品檢測和食品安全監管等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三) 質檢課堂的實施策略
針對質檢課堂中遇到的困難,采用分組循環輪換制[5]、“任務+項目+綜合”分層設計、線上討論答疑+線下同學互助、以賽促學等方式來解決以上問題,通過對實訓結果的匯報、討論分析及課后教學效果調查等了解學生的參與、對知識的理解、儀器設備使用的掌握情況。
1.輪換循環,突出實效
儀器分析實訓教學所涉及到的分析儀器主要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酸度計、電位滴定計、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因大部分儀器價格昂貴,除了酸度計有數臺之外,其余儀器都只有一臺,所以上課基本以“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方式進行,且上課班級一般會有50人左右,只有前排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儀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實訓效果差。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循環練習,每組均可獨立操作分析儀器,解決儀器設備數量不足的問題,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有助于提高儀器的使用率。
2.分層設計—因材施教
“任務+項目+綜合”分層設計—因材施教(解決學生功底差的問題):以目標為導向,任務引領的原則,根據學生基本功底的差異,視實訓內容設計由易→難、由簡→繁、由淺→深,“任務+項目+綜合”的內容設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原子吸收光譜儀測食品中鈣含量教學設計里,把任務進行分解,由易→難、由淺→深、由簡→繁,即從標準的解讀→檢測前試劑、器皿準備,樣品處理→上機檢測→結果換算、出具檢測報告。
3.閉環策略,強化技能
線上+線下結合——提高實訓效果,以解決學生參與度不高,效果不足的問題。
(1)課前—充分準備
教師將大型儀器的使用細化成操作規程、視頻通過微信、QQ等媒介發給學生,學生可在課前、課中、課后隨時隨地觀看,可以回放,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同學是極大的幫助。同時明確每次課的任務和目標,以啟發式問題的形式提前發給學生思考、查閱資料、并做出檢測計劃,在預習中記錄下遇到的問題及困惑。
(2)課中—線上討論答疑+線下同學互助,提高實訓效果
由于每種大型設備只有一臺,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要求所有小組使用不同的檢測設備開展不同的檢測項目,一個指導教師應對全班的同學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這將會是極大的挑戰,采用云班課在線指導以及各小組同學間互助的模式,讓已經掌握技能的學生協同老師一起指導,將解決實訓指導老師匱乏的難題,同時,激發學生潛能,鼓勵學生大膽輸出,在輸出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后—拓展提升
對于程度尚可的同學不僅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使其不僅熟練掌握儀器的使用、理解原理,還能掌握儀器的管理、維護、使用中常見問題的處理。通過開放實驗,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儀器、使用儀器,同時,培養了他們責任和安全意識,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積累實踐經驗。
(4)賽練融合,凝心聚力
積極開展實訓技能大賽,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改善教學效果。
(四) 教學效果
質檢課堂,實施教學改革后,教學效果如下。
1.采用分組輪換制后,學生參與情況
如上圖9、10所示,每個班級分成3-4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成若干個小組,4-5人一組,檢測時同時使用不同的儀器設備,同步檢測脂肪、蛋白質、Vc、鈣等。實行分組輪換制在有限的設備條件和不足的實訓指導教師境況下,讓學生的參與率提高到90%以上。學生對循環輪換制設計模式滿意度達到96%。
2.同學間互助參與人次
由圖11可以看出,能夠熟練掌握儀器使用,并能參與小組互助的學生有22人,占比14.67%,74.67%的同學能夠按照操作規程進行使用,部分同學在操作中遇到問題時依然會首先選擇咨詢指導老師,且因為操作的急迫性,一般不會在云班課留言咨詢,而是選擇直接打微信電話尋求解決方法。
3.質檢收獲個實訓后的收獲
由圖12可以看出,通過本次實訓,學生收獲最大的是動手操作能力,占94.6%,其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安全責任意識的提升占到70%以上。
二、教學評價反思
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采用循環輪換制、分層設計、閉環策略后,在教學效果上有以下改善和不足。
1.優點
采用循環輪換制后,學生的參與率由原來的不足三分之一,提升到90%以上,學生滿意度達96%。與實訓前相比,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和明顯提高的占比71%。94%的學生認為此教學設計是的他們在動手操作能力上收獲最大,70%以上學生認為除了操作技能,在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安全責任意識上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2.不足
不足之處有:1)實訓后要組織學生及時進行反思,總結實訓遇到的問題,是否已解決,解決的方法等。2)任務設計和要求再詳細一點,讓所有學生都能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該做什么。3)在項目設計上針對教學難點可以多設幾個教學任務,重復操作,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4)分組人數偏多,還是有個別同學因為時間和設備條件沒有機會操作,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建議3~4人一組。
3.啟示
質檢課堂教學改革后,解決了儀器設備不足、學生功底薄弱、課堂參與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等問題。學生在儀器分析實訓中的參與度大大提升,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愿意去自主學習,并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儀器設備的動手能力、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安全責任意識上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滿意度達到96%。約15%的同學不但學會了自己使用設備,還能順利的教授他人,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張叢蘭.《儀器分析》實驗教學現在與改革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8,(8):58,63
[2]王宇薇.“互聯網+”時代高職《儀器分析》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究[J].河南化工,2019,36(1):60-61.
[3]劉翠翠.高職環境專業《儀器分析實訓》課程創新與實踐研究[J].山東化工,2017,46(10):171-172.
[4]柳玥雯.以《儀器分析》實訓教學為載體構建“三位一體“的中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新模式[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8,(7):240.
[5]周偉明,劉浩,陳柳生等.食品藥品高職院校儀器分析實訓教學改革探索[J].廣州化工,2019,47(4):151-153.
作者簡介:王艷(1986.2—)女,陜西生商南縣,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