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摘 要 :課程思政是中學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伴隨中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不再是追求分數的“經師”,而是 將教書與育人深度融合的“人師”。在身份轉變過程中,中學教師的內涵層次也發生了深刻改變。明確中學課程 思政中教師新的角色定位,能夠最大限度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引領性,并推動中學立德樹人、 理想教育根本任務的落實。
關鍵詞 :課程思政;德育;政治素養;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 會重要講話的精神為根本遵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為引領,構建全員、全方位、全程育人的課程體 系改革形式,挖掘不同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將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 念。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 但是各種錯誤思潮和言論也隨之暗流涌動,例如 “馬克思主義已過時”“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已經是資 本社會主義”“中國強大之后對世界產生威脅”是否 應堅決維護祖國統一等思想和言論從未間斷過,并 且出現了一部分不明真相、不辨是非者。中學是價 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生是容易沖動的群體。 怎樣看待和回答這些問題,怎樣堅守好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旗幟,是中學思政課面臨的巨 大考驗,使中學教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更加艱巨。 為加強中學意識形態的引領工作,明確為誰培養人 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教育任務, 中學需要發動全學科的教師來承擔起思政育人的 責任。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養
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專業教師不應當只埋頭做一 個“對很少的東西知道很多、對很多東西知道很少”的“專 家”,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實的政治學識 同樣重要[2]。教師只有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才能提高自 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敏銳性。這不僅影響著教師的工作態 度、工作熱情以及自身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只 有政治素養高的教師, 才能以高度的政治熱情積極地投身 于平凡而艱苦的教育事業,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 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用正確的言 行舉止帶動學生修身立品,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然而部分教師對政治理論學習懷有抵觸的心理,覺得 這樣的學習枯燥乏味。提高政治理論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 性,需要精選學習內容,突出時代性和針對性,創新學習方 式。教師對政治理論的學習要與時俱進,突出對黨和國家制 度、方針、政策的學習,與學校的中心工作相結合,通過學原 文、聽講座、看電視、交流心得等形式,調動思政理論學習的 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教師樂學、 學有所得。
2.轉變教學理念和提升基本素養
2.1.轉變教學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 講話中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 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立德樹 人落到實處”,從而為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思 政教育教師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 心,守正創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往的中學各 門課程教師,絕大多數將精力放在所屬課程的技能 提升和教學研究上,秉持為“教書”而“教書”的行為 和理念。而在課程思政中,教師要具備全局觀念、思 政育人觀念,改變以往為課程而課程的教學理念, 為課程中主動融入思想感情和價值判斷,在非思政 課堂上挖掘思政資源進行德育,在展示“專業”技能 的同時,也展示給學生人生哲理,使教學任務由單 一的“教書”轉向“教書育人”雙重化,也使各科課程 從工具化轉向情感化,為工具的發展帶來價值的選 擇。此外,教師應認識到思政教育并不會占用各門 課的時間與陣地,反而會為各門課的發展增添助 力、促進課程的健康發展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 時向課程中注入人文精神,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各 門課程教師認識到思政教育對于專業發展、課程建 設、教學技能、學生學習興趣等所具有的重要性時, 才能將課程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激發出教學 積極性,形成自我激勵效應,提高教學效果。
2.2.不斷超越和提升基本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做一名優秀的老師,要有 道德情操,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 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所持有的價值觀。如何做一 名合格的課程思政教師成為課程思政成功開展的 關鍵。因此,作為課程思政的教師,首先要經過常態 化培訓來系統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規 范,用理論武裝頭腦,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修 養,奠定思政育人的基礎。同時,要掌握思政規律、 特殊用語,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 彰顯出人文學科的活潑性,也透露出思政素材特有 的嚴肅性。其次,作為經過培訓合格的課程思政教 師,應具有以下幾種品格:(1)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守 馬克思主義立場,保持足夠清醒的政治判斷力。提 高政治站位、找準政治方向,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堅 定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態度,支持黨的大政、方針和 路線,利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辨明是非;公正看待 中西方文化,防止崇洋媚外、隨波逐流,保證課程中 的思政育人方向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引 領學生有所為、有所不為。(2)厚植家國情懷,作學 生的引路人。厚積歷史知識,學習歷史人物,以天下 興亡為己任,將奉獻社會置于首位,在各門課程中, 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精 神,集體主義精神,崇尚英烈,引領學生放寬胸懷與 格局,不忘初心、砥礪前行。(3)具有廣闊的知識視 野、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 堅持學、思、用貫通,以經典著作來夯實自己的思想 政治理論基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中西方優 秀人文知識,關注國內外新聞時事,擴大人文視野; 引領學生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善于批判式繼承、轉 化和創新,從“信古”走向“釋古”,并以一國之見聞, 開國際之生面。(4)人格端正、作風正派。作為一名 稱職的教師,做到課上宣講理論,課下執行理論;網 上發表正確言論,網下一身正氣;人前人后胸懷坦 蕩,言行一致。在學校和日常生活中自覺成為學高 為師、身先示范的表率,能夠慎獨和約束自己,把有 限的時間運用到教學、教研與社會奉獻方面。在修 身立德過程中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立功,超 越自我,以高尚的人格贏得學生的敬重,引領學生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講責任、講正氣,通過校園活 動、社會實踐、家庭生活帶動學生來尋找人生中的 真善美,塑造學生的正知、正見、正能量。
云南師范大學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