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時
摘要:民族器樂鑒賞是在校大學生了解中國音樂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以音樂方式對于我國文化的再認,對于文化自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一美育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教師應重新樹立新認知,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同時將授課理解為一種文化交流。高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兼顧藝術性與通俗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民族器樂鑒賞? 課程重建? 美育
引言
民族器樂鑒賞課程是帶領學生走入中華文化、領悟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重要契機和紐帶,同時民族器樂欣賞課也是我國為提升大學生素質而開展的一門帶有美育性質的藝術類通識課程。民族器樂鑒賞課是帶領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良好形式,其與一般思想政治課有所區別,思想教育職能的體現需要依靠音樂的配合,從而達到令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融思想教育于校園的目的。可見,民族器樂鑒賞課對于我國高校美育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民族器樂鑒賞課程存在的問題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孕育出了我國獨有的民族器樂文化,并因其獨特的審美以及文化內涵聞名于世。高校開展的民族器樂鑒賞課程作為帶領當代大學生認識民族器樂,領悟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橋梁,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民族器樂鑒賞這門隸屬于普通高校公共藝術領域的課程,經過多年的積淀與發展,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課程體系與學科架構。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高校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民族器樂鑒賞課程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 民族器樂鑒賞課現狀
民族器樂鑒賞課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公共藝術教育領域的有機構成,同時也是美育教育中的一個關鍵部分。曾經高校的民族器樂鑒賞課程教學模式十分單一,通常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對于學生知識的考察也是單純以筆試開展。這種應試教育的考察模式,并不適合藝術類課程培養美育、發展個性、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初衷。就當前來說,各高校逐漸走出了傳統理論教育模式,積極進行美育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和促進藝術類通識課在教育模式上的多樣性、多元性。
民族樂器是我國本土樂器其帶有中華文化的符號,與人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民族器樂作品也因此更加易于被群眾所接納和喜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接收文化的途徑和方式,擴寬了人們的視野,對人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眾多文化的涌入,似乎令新一代的青年離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越來越遠,民族器樂作品的影響力也日漸衰弱。對于高校來說,由于其學生多、受眾廣、可操作性強,對于民族器樂乃至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宣傳有著積極作用,這亦是國家積極倡導和扶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原因。高校民族器樂鑒賞課作為學生了解民族器樂、了解民族器樂作品,并從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培養美育的一個重要媒介,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器樂鑒賞課的不足
我國民族器樂鑒賞課程在反思和積極探索中,不斷改革、持續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依舊存在一些瑕疵亟待解決。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較為刻板。教師缺少與學生的良性互動,沒有充分引導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藝術創作力與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視頻、音頻、ppt等方法展開,只有圖像直觀和聲音直觀,缺乏或沒有資源令廣大學生以音樂實踐的方式,親自彈一彈、摸一摸我國的各種傳統樂器。另外,對于教師來說,由于音樂類通識課程在普通高校中極為受歡迎,每堂課大約有二三百人,老師的授課壓力較大,一些當下盛興、學生反響熱烈的課程模式,很難進行有效的移植和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器樂鑒賞課的良性發展。
其次,知識考察方式僵化。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器樂賞析課程的結業仍是以開卷考試、閉卷考試、期末論文的方式進行。這種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美育作用,并促進其德育發展的音樂類通識課程,由于知識考察方式的僵化,反而令學生將其看做是另一種形式的課業負擔。上述考察方式造成的實際結果與民族器樂鑒賞課程的設置初衷顯然背道而馳。高校教師應積極拓展知識考察方式,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兼顧學生興趣,在考察知識的同時兼顧方式方法。
二、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教學模式混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觀念的革新,我國教師應逐漸轉變對教育的認知。在觀念上從將教育看作一種知識傳遞,到將其理解為一種文化過程。并在此理念下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以構建式學習理論,將學生的學習作為中心,由學生主動習得知識與能力,在學習方式上以信息技術的使用作為其重要標志,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展開”[1]以便在教學上達到多層次、多輻射、全方位,令學生在課堂參與度、活躍度上大幅提升,刺激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增長。
1. 多角度教學方式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意味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也應該緊隨時代的步伐,依靠網絡和多種現代技術手段,令學生在課程參與方面更加深入。教師可以廣泛引入翻轉課堂模式,令學生以課程為主體,以培養民族器樂鑒賞能力為目標。通過學生自主制作的課程微視頻,與其他人分享和討論對于作品的理解與情感表達,從而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民族器樂作品欣賞能力。
翻轉課堂是一種集課外與課上為一體的課程模式,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相關概念性知識的學習,通過自主整理、自主學習,對知識進行初步的整體了解和較為詳細的局部研究。在上課過程中,則以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學術討論,這種更加具有針對性、更加個性化地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展開。此種教學模式更加深刻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熱情,大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活躍度,尤其適合于民族器樂鑒賞這種需要活躍課堂氛圍的藝術通識課程。
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學生制作的微視頻與日常教學資源整合為一個網絡資料庫,并開辟一個公共討論領域,專門就藝術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與相互探討,并最終在全校范圍內建立一個良好的音樂藝術氛圍。不但可以反哺民族器樂鑒賞課程,提高了大學生音樂素質,亦令美育教育更加深入校園、遍及校園的各個角落。
2. 多樣化課程評價模式
民族器樂鑒賞課程的評價應打破原有理論性作業評定模式,逐漸增加實踐類作業評定。如教師以某一類型、某一風格為作業主題,學生根據主題以民族器樂演奏、藝術作品創作、媒體訪談、作品藝術思維的剖析等多種模式、不同側面進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小組協同合作,即,以小組作業的模式開展。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多學科、多視角的思維方式,注意觀察和關聯各類藝術形式,重視藝術中各種姊妹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并由藝術形式之間的對話擴展到建立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令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更為全面和深刻。這種以多樣化模式建立起的課程評價,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令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他們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認知方式。這不但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刺激他們的創作力,還能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由于民族器樂鑒賞課程的學生量較大、課時相對較短,很多優秀的作業在課堂上沒有給予充分的展示,利用網絡平臺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網絡等科技力量的介入令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大幅提高,更能令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術交流,十分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信的建立。
三、民族器樂鑒賞課程對校園文化的促進
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要尤其重視和發揮民族器樂的積極作用,從而喚醒當代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情與自豪感。可以說,民族器樂鑒賞不只是一門藝術類通識課程,更是促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1. 促進人格的形成
西周時期,出現了禮樂治國的思想,將“奉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2]作為治國理政的方針。古希臘時期亦是將幾何、天問、修辭、音樂,看作為元學科。可見,中西方對于音樂的認識趨于一致,都將音樂看作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并加以推崇。音樂對情感具有獨特的控制作用,可以通過音樂作品以及各種集體活動對公眾進行情緒以及情感的暗示,從而引起社會思潮。因此,音樂所體現出的政治以及教育功能,歷來被政府所重視。
民族器樂的產生和成熟得益于特定的歷史時代與特定的精神文化內涵,民族器樂的形制、音色、演奏方式亦受到時代精神的影響。即,民族器樂與文化、審美、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聯系。正是如此,使得民族器樂具有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通過民族器樂鑒賞達到美育教育需要經歷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為這是一種通過內化喚起學生價值屬性的方式。以器樂鑒賞塑造人的有機整體行為方式,令學生以更加廣闊的視野認識中國民族樂器,認識到每種樂器獨特的音樂屬性和個性表達,認識到每一種樂器中蘊含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古老智慧,從而達到塑造人格的積極作用。
2.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社會與社會集團的精神與物質,知識與情感的所有與眾不同、顯著特色的集合總體”[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精神的家園”[4]文化更多時候表現為一種精神層面的信仰、理念,并由此體現出民族的血脈。對于大學來說,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觀念。校園精神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覺間幫助在校大學生健全人格以及道德情感,通過影響每一個人達到構建融洽、積極、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校園精神文化又可以根據辦學理念的不斷更迭得以逐步升華,并通過校歌、校訓得以展示。
民族器樂鑒賞課程的內容為作品鑒賞以及樂器方面相關知識,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對于音樂方面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于音樂文化等相關內容的理解。由于民族器樂鑒賞課的內容覆蓋較廣,在時代上囊括中國古代至現代,在音樂形式上包括獨奏、室內樂、民族管弦樂等多種音樂形式。且民族器樂鑒賞是一種以欣賞為核心,以學生興趣為驅動的課程。因其“通識”的課程性質,在選取器樂作品時,更加注重保持一個音樂藝術的整體特征,不強調專業性,更加側重于知識的廣度。對于學生個人知識儲備寬度與廣度的拓寬,藝術審美以及藝術修養的增強,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民族器樂鑒賞課程的學習,令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并能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藝術美感,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結論
民族器樂中流淌著我國人民凝結的智慧,體現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民族器樂鑒賞課也因此成為了廣大學子重新認識和理解中國古老文明的一個新窗口。民族器樂鑒賞課不只是一門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知識的課程,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文化自省建立起文化自信,雖然目前民族器樂鑒賞課程尚存在一些瑕疵,但通過各界仁人志士的不斷努力和探索一定會更加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朱雪梅.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9-06-06(7)
[2]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3]蓋軍靜.在社會轉型期的視域下中國誠信文化的重構[A].論文集《誠信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C].廈門:鷺江出版社,2014
[4]2011年10月18日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文件.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A].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