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熙 張良柏 余琳
摘要:發展中學生德育包括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對數學教學而言,這一舉措還能培養學生的生活化數學觀念和文化品格素養,高職數學亦然。文章對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具體有效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具體探索。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高職數學;研究與實踐
目前的許多高職學生普遍生于90、00年代,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由于這一時期中國發展加快且受到世界文化的激蕩而表現出不夠深入的問題。在高職數學教學中融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增強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砥礪前行,更是為了對學生自身實現充分的德育滲透,為其今后更健康、順利、長遠地發展打好文化素養基礎。
一、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高職師生不重視
高職相比高中教學而言,具有強烈的技術性特點,主要培養為國家發展提供高水平職業技術的人才,因此主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加上自古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高職師生對學生數學學習任務的定位主要為不斷提高解題能力以更好地為今后的工作服務。因此普遍對傳統文化學習不夠重視。
(二)教師融入積極性低
教育改革需要教師作出重大轉變,要求教師跳出舒適區革自己的“命”。而高職教師客觀上存在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自然也有對傳統文化了解不深且教學缺乏積極性、創新性的教師。此外,客觀上對傳統文化的融入需要教師在常規教學之余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深挖更多的教學資源、創新更多的教學方式,教學壓力增大也是導致許多教師不積極的主要原因。
(三)教學方法有效性差
第一,如上,部分高職教師自身文化素養、教學素養待提升,在教學中無法將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為一個整體,而是開展雙核心甚至多核心教學,教學資源分散,無法讓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第二,個別教師觀念和方法陳舊,缺乏時代性,不會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和改變;第三,部分教師對學生的發展需求關注不足,教學內容與方法與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符合,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培養和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
此處的綜合教學素養,意為教師既要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更要掌握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融入高職數學教學的綜合教學能力,是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因此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如今信息化教育背景,不斷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從各類學習平臺中努力學習與數學文化、傳統文化有關的教學資源,比如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名師課堂教學視頻、教育專家干貨講座等。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根據每次課的實際教學目標,學會將新學的內容快速消化并融入到教學設計中,讓學生逐漸開始接觸并學習傳統文化內容。比如教師需要觀察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態,及時關注學生是否對所傳授的知識已經了解,是否對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達到預期的反應等,然后以此作為后續教學內容如何展開的指導依據。
(二)結合教學與學生需要創新靈活融入
1、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融入
內容決定學生學什么,也影響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直接認知。因此教師可以現有的高職數學教學內容為引融入傳統文化。比如在學習“數列”時,教師可用我國古代“一日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一問題作為引子,請學生分析并嘗試用偶數來表示題目中所描述的關系,了解等比數列的特點。同時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的數學名著《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孔子算經》等對等差級數(數列)、等比級數(數列)的計算例子和有關研究,以及引用《周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知識,讓學生對等比思想有更廣闊的了解。如此既能讓學生文化知識得到擴展,還能加深對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的了解,學習古人的人格魅力、驚人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2、在課堂教學形式中融入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各種各樣有趣的形式經歷時間的驗證而被傳承至今,如數學中的算盤、民間藝術、傳統美食、傳統服裝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多元的文化形式進行融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直線與平面平行”時,教師可以用秦時商鞅變法的“徙木立信”的故事作為教學范例,配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們觀察課件中木柱與城門之間的關系變化來從直觀上學習和把握直線與平面平行的特點,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并且教師還可就商鞅變法等歷史故事進行擴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感受更多關于古人變法的勇敢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
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數學教學中要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教師首先提高自己的綜合教學素養,其次要根據數學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的具體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仔細調研并引入合適的傳統文化資源,才能讓數學教學切實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蔡湘文,劉益冬.高職數學教育中嵌入數學文化的思與考[J].時代教育,2017(22):100-101.
[2]田治平,張明.傳統文化視角下高職數學教育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6):35-41.
四川省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陳遠熙?張良柏?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