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塑造學生的三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當前強調“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從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快速汲取營養以壯大自身;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文簡要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分析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原則,并具體研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自主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必要性;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現實情況是學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以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僅僅是一門文化課程,其對于學生三觀形成以及思想道德觀念有重要影響,是初中階段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教學內容,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同時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可以簡單總結為兩方面,一是出于提升教學質量的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本身比較枯燥,缺乏趣味性,學習過程中比較乏味,大部分學生對此沒有興趣,缺乏內在動力,同時受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就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就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當中,而不是在教師的強迫下被動學習,這可以有效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1]。二是出于德育的需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缺乏主動性,則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進而影響到德育效果。基于此,教師要嘗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在強化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有效達成德育目標。
2.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原則
2.1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以及獨立意識開始覺醒,主觀意識較強,對于教師的管束比較反感,在學習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表現,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意識被教師權威所限制,難以獲得充分的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2學生自主選擇性原則
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方面明顯提升,學習動機也明顯增強,渴望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2]。基于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內容,應當嘗試從多種渠道挖掘教學素材,延伸和拓展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這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知識基礎,開拓學生的眼界,同時也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并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3.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3.1轉變教學理念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摒棄傳統教學觀念,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學習先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手段。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事無巨細,以教材為核心,以灌輸式為基本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雖然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講解的極為詳細,但是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理想,而且也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沒有發揮自主性的空間,在學習內容上也缺乏可選擇性,一切以教師的意志為主[3]。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于等待教師的講解,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識,缺乏內在學習動機,鑒于此,教師必須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發揮空間,從而逐漸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3.2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手段,主要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6人不等,每個小組設置1名組長,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確定學習內容或者探討議題,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教學內容或者開展討論,并將成果在班級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在相互討論研究的過程中,也能相互啟發,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4]。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存在很多開放式的話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此為契機,組織班級學生分組進行談論,并組織各小組相互交流,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科教興國戰略”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關于“科教興國戰略”的相關資料,包括但不限于具體內容、總體規劃、戰略目標等,并讓學生分組討論“科教興國戰略”的積極意義以及長遠影響,最后各小組間相互交流溝通,互通有無,查漏補缺。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3教師要注重引導與支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承擔引導者以及支持者角色的教學過程,整個活動進程應當由學生自發主動推進,依靠的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教師的核心任務是監督與引導,切忌越俎代庖,干擾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所謂引導者即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發揮個體力量開展學習,并使其向積極正面的發現發展或者說向有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5]。引導者角色的關鍵點在于“導”字上,教師是否能正確把握“導”的精髓以及“導”的尺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成敗,決定著是否能起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所謂支持者即需要教師監督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實施,學生自主學習主要是源于自身對知識的需求、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其核心因素是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這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以及自信心,此時就需要教師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建立信心,直至學習活動完成,支持者的角色就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指導、鼓勵,這是自主學習活動實施的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僅是出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落實德育的客觀需要,教師必須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給予引導和支持,善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范桂蘭. 初中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4, (027):77-77.
[2]唐江林. 培養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能力"六法"淺談[J]. 教育現代化-知網, 2017(16):0183-0183.
[3]梁桂泉.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3, (026):108-108.
[4]曾向會. 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教育觀察(上旬), 2019, 008(003):91.
[5]劉文林.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8,(007):P.162-162.
馬山縣古寨瑤族鄉民族初級中學 藍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