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董香
隨著啟東市“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層層推進,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創新發展勢頭強勁。尤其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激勵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學習任務。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性地為學生創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景象,從而引發學生產生好奇心,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要點,拓寬理解知識的思路。筆者就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情境教學法淺談點滴收獲,以達拋磚引玉之愿景。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激活學生參與自主探究的原動力,如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經坦言:“假如學生被迫參與學習,那就會扼殺自身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創設富有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不少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有不足之處,總結有三種情況:一是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游狀態者回答的問題少,學習成績佼佼者回答的問題多;二是學習成績優秀者回答的問題少,其他學生回答的問題多;三是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頻率與梯度,甚至忽略學生的心理感受。這些現象違背了因材施“問”原則。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應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從易到難、由表及里的思考,逐步提升高階思維能力。
例如:筆者在執教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以下版本同)“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這一內容時,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淺入深地設計了如下問題:(1) Does the teacher assign much homework every day? (2)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cartoons in the evening? (3) What trivia often bothers you? (4) Do you feel anxious every time you take an exam? Once you fail the exam, how do you feel? (5) Does your good friend have a good learning attitude? Are you doing well? Have they ever helped you overcome your learning difficulties?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上述問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比較適合學生的“口味”。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使學生一直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態,促進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協調發展。
二、創設合作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學習方式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青睞,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尤其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合作情境,激勵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性合作共享思維資源,拓寬創新思維空間,為各個層次的學生參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鋪平道路。一般而言,創設合作情境可以采取“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搭建“師生合作”橋梁,營造民主和諧氛圍。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首先在明確三維教學目標和具體措施的前提下,要求學生課前準備一些設置情景時所需的實物。例如:筆者在執教“7B Unit 6 Pets”過程中,先要求學生圍繞“這些動物分別具有哪些技能”這一問題討論。一個女生自告奮勇提出疑問:“What can a panda do?” 此時,許多學生的心中也蕩起了情感漣漪——熊貓不會蕩秋千和游泳,那到底具有哪些特長呢?然后,我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探討。突然,一個平時不太愿意舉手發言的學生直接站起來回答:“It can play KongFu.”頓時,大家鼓起熱烈的掌聲表示贊同,我也及時表揚了這個學生,并讓學生聯系電影《功夫熊貓》中的熊貓的精彩表現進行討論,從而為他們繼續探究新知識鋪平道路。
第二步:構建“小組合作”平臺,共同完成探究任務。
學習小組一般以4—6人為宜。小組合作是新形勢下的一個亮點,它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過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把英語新知識與情境巧妙融合起來,才能讓各學習小組成員在具體的情境中增長口語表達能力和鑒賞水平。
例如:筆者在“Unit 8 Reading Natural Disasters”一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活動。先通過講故事和聽故事,讓學生獲取相應的語言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在主題語境中學習新的詞匯。具體采取五步閱讀法完成學習任務。
(1)要求全體成員默讀全文,初步理解作品的大意和主旨。
(2)從描寫主人公不同時間段的行為入手,初步了解Timmy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為深層次分析人物性格奠定基礎;同時,針對一些新詞匯教學誦讀與理解。
(3)各成員擬寫心目中主人公Timmy的形象,再評選出最佳的短文。
(4)緊緊圍繞作品中描述主人公前后的心理變化暢談各自體會,以達學習資源共享的目的。
(5)組內成員齊聲誦讀全文,切身體驗主人公經歷地震的過程,逐步喚起珍愛生命、呵護生命的理念。
通過集思廣益的研討與總結,不僅讓學生了解預防地震危害的方法與應急救生措施,而且培養了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情境創設與小組合作探究,有效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達能力協調發展。
第三步:形成“組組合作”形式,拓寬探究視野。
各小組之間的合作形式是師生合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聯系課堂教學實際創設問路、超市購物、旅游觀光和過節日等情景,促使學生在模仿中體驗口語對話性表達方式。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have/has gone to 和 have/has been to 的用法時,先直接展示France,Canada,New Zealand,England,America等國家名稱的卡片,然后指派一個男生上臺抽取“英國”的卡片,并對其他學生幽默地說:“他準備赴英國旅游!”當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時,我笑著說:“他曾經去過英國觀光。”然后,各個小組之間展開討論與總結,逐步掌握了語言表達中的注意事項。類似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感有所悟。可見,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情境下的學習不是“放羊式”的求知過程,而是在教師統一指導下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扭轉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學生真正成了合作探究新知識的主人。
三、創設質疑情境,提升創新素養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巨匠孔子倡導的至理名言,這說明了學生心中只有產生疑問,才能開啟創新思維的閘門。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不能走出教師和教材的圈子中,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從而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主人的觀念,鼓勵學生勇于向學術權威和教師“挑戰”,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質疑。因此,創設質疑情境是開辟高效課堂模式的重要途徑。尤其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呈現豐富多彩的語言現象,才能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新天地。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時,就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選擇題:He often practices( )English.
(1)spoke;(2)speak;(3)speaking;(4)spoken
同學們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致認為選項(3)是正確的答案。但是,為了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的限制,筆者暗示學生這個答案也許不是唯一的,許多學生立即借助發散思維采取深層次逐項排除的方法,最終認為選項(4)也是正確的答案。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筆者打開多媒體展示了He is absorbed in answering questions in English.這一句式,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區分兩個不同的表達式。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品質,而且盡力避免固有的思維定式,學習效果喜人。
情境教學多渠道,以生為本要記牢,求實創新前景美,開拓進取效率高。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靈活應用使抽象化的語言教材變得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產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英語交流之中,學習興趣倍增。同時,情境教學能夠激勵學生輕松輸入語言信息,達到夯實基礎、學以致用和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