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輝
一、文言文語感培養的重要性
在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學習文言文的狀況已經備受師生詬病。脫離了語言環境的文言文字詞句的死記硬背,讓學生痛苦呼號:“為什么重點字詞都記住了,文言文學習還是這么差?”
文言文距今久遠,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甚至排斥感是學習文言文的重大阻礙。文言文學習和運用是“兩張皮”,學習只是為了考試,缺乏言語實踐,導致學生對文言文靈敏度不高、辨別力不強、理解力薄弱、運用力缺乏,文言文語感能力一直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尚且缺乏,提高成績和提升語感只能是奢望。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王君老師說:“打通教法和活法,由此幫助學生打通學法和活法。”因此,教師要想辦法打破陳舊枯燥的傳統教學局面,打破文言文學習和運用兩張皮的尷尬境地,讓學生融進文言文,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只有打通學法與活法,才能激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的遷移能力,才能讓學生將所積累的與所認知的融會貫通,進而達到文言文語感能力的進階。為此,我們以文言寫作為突破口,探索文言文語感培養的新路徑。
二、創設真實情境,在文言寫作訓練中培養文言文語感
語感的訓練過程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密切相關,應該以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為前提,同時遵循學生言語生成規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拾級而上。考慮到學生與文言文的隔閡以及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的畏難情緒,我們在課堂中創設真實情境,將文言融入學生的生活情境之中,以文言寫作訓練為橋梁,分學段進行文言字、詞、句、篇的言語實踐訓練,從而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文言文語感的生成。
(一)七年級上學期階段——以文白對譯的方式訓練簡單的字詞和句式
每堂課,教師給出一兩個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代漢語句子,讓學生運用課文知識,將其轉化為文言文。
例如:
1.教師:父親很生氣,丟下我就走了。
學生:父怒,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2.教師:朋友生氣了,拿起一本書扔過來,說:“你還有多少能耐啊?”
學生:友人憤然,以書擲之,曰:“汝之能幾何哉?”(《狼》)
3.教師:不能攀登高峰,就無法見到奇妙的美景;不能修養性情,就無法品味生活中的閑情逸趣。
學生:非登高無以見奇景;非治性無以品閑趣。(《誡子書》)
4.教師:我整天心煩氣躁,學業怎么辦?
學生:吾終日煩躁,奈學業何?(《杞人憂天》)
這種方式的文白對譯,實際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文言寫作訓練,通過小組討論、競賽的形式來開展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心地投入到討論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積極研讀所學課文、查閱工具書,力求比其他組寫得更好、更準確。
(二)七年級上學期末至七年級下學期——文白對譯進階訓練階段
隨著文言字詞句寫作訓練的深入,學生的文言文積累日益增多,文言文語言實踐意識逐步增強,對文言文的感受力、理解力、辨別力和運用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這時,教師仿照課文樣式,創設學生在日常的師生關系、同學交往、學習情況等方面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篇章寫作之中。
例如:
1.教師:十六班有一個姓趙的同學,沒有穿校服。他告訴別人說:“我沒有穿校服。”有聽說并且傳播這件事的人說:“姓趙的沒有穿衣服。”同學們講述著這件事,使班主任聽到了這件事。等到下課后,班主任派人向姓趙的同學詢問。
學生:十六班之趙氏,未著校衣。趙氏告人曰:“吾未著校衣。”有聞而傳之者:“趙氏未著衣。”同窗道之,聞之于先生。及課畢,先生使人問之于趙氏。(《穿井得一人》)
2.教師:公元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我趴在桌上打算睡覺,清風吹入教室,我于是高興地學習。考慮到幾道題不明白,我于是和同學一起討論商議。忽然教室門外一黑影閃過,大概是蘇老師。哪一天沒有蘇老師?哪個地方沒有蘇老師?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
學生:公元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亭午,吾趴桌欲睡,清風徐來,欣然學之。念數題未明,乃與同窗論議。忽一黑影掠于戶外,蓋蘇先生也。何日無蘇先生?何處無蘇先生?但吾等未覺耳。(《記承天寺夜游》)
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會仔細推敲詞語,斟酌文言用語習慣,反復研讀課文。學生這種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學習行為極大提升了他們文言文的學習效率和言語遷移能力,在真實情境的反復刺激下,文言文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內化成為文言文語感。
(三)八年級上至九年級——仿寫式訓練階段
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可見,仿寫訓練是習得語感的重要途徑。經典的文言文具有遣詞造句凝煉、文句簡潔而意蘊豐富、節奏鮮明且韻律優美的特點。有效的文言仿寫不僅可以糾正學生作文語言啰唆的毛病,而且使之簡潔生動,具有節奏韻律之美,有錘煉語感、美化語感的效果。在鞏固之前訓練成果的基礎上,因篇制宜,創設適合仿寫的真實情境。
例如:
1.教師:仿照《愛蓮說》托物言志的寫法,任選兩種你熟悉的事物,以“我獨愛××之”的句式寫兩句話,體現所選事物的特點及精神品質。
學生:我獨愛梅之經寒冬而不凋,歷霜雪而不敗,傲然挺立,綻放自我。我獨愛竹之狂風催折而不彎,暴雨沖刷而不變色,錚錚鐵骨,自然本色。
2.教師:仿照《與朱元思書》,寫一個體現校園運動會盛況的片段。要求:運用仰、俯等多角度觀察;調動視、聽等多種感官;綜合運用比喻、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以四字短語為主,間用五六字短語;80字以上。
學生:晴空萬里,烈日當頭。隨心走蕩,無問東西。自大本營至賽場幾百許米。校運盛況,拍案叫絕。
接力場上,咬牙握棒,目視前方,蓄勢待發,靜待槍響。賽道兩旁,吶喊遠揚,氣沖斗牛。問鼎中原,舍我其誰?
俯視校園,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槍聲沖天,運動健兒顯雄姿;喊聲破云,啦啦隊員展風采。一霎時,校園如火鍋,沸騰不止。參與競爭者,全身心投入;觀賽吶喊者,畢其功力助威。
此校園盛況,乃常日之少見,歡歌笑語,勞逸結合。或攬獎杯入懷,或留英姿于校史。享生活之樂,皆大歡喜。
3.教師:仿照《馬說》,用文言文寫一篇《書說》。必用句式:“安……也”“其……邪”;必用文言字詞:或、見、且、安、臨。
學生:世有悅讀者,然后有名著。名著常有,而悅讀者不常有。故雖有名著,束之于高閣之上,蒙塵于木架之間,不以名著而養人也。
書之名著者,一讀或旬日也。讀之者不知其旨而棄也。是名著也,雖有養人之能,顏不得觀,義不外見。且欲與俗書等尚不可得,安求其能養人也?
讀之不以其道,品之不知其味,臨書而嘆曰:“天下無書!”嗚呼!其真無書邪?其真不知書也!
語感不是語言的機械復制,它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王尚文教授指出,“任何人的語感總是對那些同他的自我意識、自我觀念有著直接關系、直接影響的言語對象特別敏感”。創設真實情境,將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等納入文言文學習之中,打通學法和活法,給文言文和現代生活設置一個親密接觸的時空,讓文言文課堂變得靈動,讓文言文學習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在真實情境的文言寫作訓練中,古今語言與思想碰撞出美麗的火花,這些火花在孩子們的討論中融合、在孩子們的筆端下匯聚,于無形中將文言文語感“深化、廣化、美化、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