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春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目前,數學與現代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生活因素的滲透,并結合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設置生活情境、生活問題、生活作業,以此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數學學科便失去了隱性功能,這樣不便于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對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首先,教師應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獲得感性認識;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聯系生活,使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原理分析解決生活問題,以此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一、構建生活情境,增加參與程度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的參與至關重要。此外,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構建情境來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十分重要的。而初中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便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的參與程度逐漸降低。對此,教師應構建生活情境,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性認識,降低學習的難度,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加他們的參與程度。
以“直線、射線、線段”為例。為了使學生認識直線、射線、線段的區別與聯系,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火車鐵軌”“手電筒發出一束光”“豎琴”三幅圖片。這樣使學生參與到生活情境中,發現筆直的鐵軌能夠抽象為直線,手電筒的一束光可以抽象為射線,豎琴的琴弦可以抽象為線段。同時,將課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為了使學生發現直線的性質,筆者再次運用投影技術展示“圖釘、釘子、木條”,讓學生嘗試思考“要在墻上固定一根木條至少需要幾個釘子”這樣的問題。以這樣的問題為導向,筆者不斷引導學生探究、思考,使他們得出“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由此可見,生活情境的構建既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還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進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設置生活問題,喚醒探究思維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更加傾向參與到生活化的問題探究中。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設置生活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以生活問題為研究對象,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還能夠使他們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挖掘數學原理,掌握數學概念,從而幫助他們主動完成新知識的構建。
以“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打折銷售問題中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掌握打折銷售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筆者首先展示“十一”國慶期間各大商場、超市等舉行的優惠大酬賓活動,使學生對常見的場景產生情感層面的共鳴,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積極性。隨后,筆者提出問題:小明和媽媽來到文具店,這里正在搞打折酬賓活動,小明想買一支鋼筆,他看到一支鋼筆的原價為20元,現在7折出售,另外一支鋼筆標價15元,現在8折出售,你能幫小明算一下他購買哪支鋼筆比較優惠嗎?由于這樣的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究思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進而通過建模的方式將其解決,同時,他們還歸納、概括出“售價等于標價乘以折扣數”這樣的數量關系。
三、引入生活作業,塑造應用意識
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往往以本文的形式設計課后練習,這樣不僅使得作業形式較為單一,還不利于學生應用意識的塑造。對此,教師應引入生活作業,并提供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與時間,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豐富他們的認知體驗,從而潛移默化提升其應用意識。
以“統計調查”為例。為了強化學生對全面調查概念的理解,并使他們學會設計簡單的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同時,為了使他們靈活選擇統計圖描述數據,以此使他們體驗統計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筆者在教學結束后設計生活作業,即:怎樣才能了解全班同學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四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學生可以經歷設計調查問卷、實際調查等全過程,從而使他們正確利用統計圖完成數據的描述,以此提高他們運用統計、調查方法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生活化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正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情境中,從而完成新知識的自主構建。此外,教師還要以生活問題為出發點,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以此使教學活動向著高效的態勢發展。此外,在設計作業時,教師還要將作業賦予生活因素,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