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銘苠
摘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控措施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更突出。因此,做好科學規劃,強化學生的就業意識培養是當下的工作重點。基于此,文章討論了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并提出了培養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就業環境;大學生就業意識
新冠疫情的發生以及持續發酵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進而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而大學生就業是民生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就業不單是自身發展的問題,還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計。基于此,黨中央開展了一系列的就業措施,以保證學生的順利就業。基于此,文章立足新時代,從后疫情視角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一、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市場需求縮減,招聘渠道受到制約
新冠疫情的持續發酵加劇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對學生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一、企業經營困難,崗位縮減。疫情的發展對國內企業造成了重創。一方面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加劇了企業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企業生存鏈體系受到重創。在開放環境下,穩定的生產鏈條是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但受到疫情的影響,企業原料購進、生產、銷售等環節交流不足,并提升了產業供應鏈的運營風險。而處于底端的中小企業受到了重創,嚴重者面臨著倒閉的風險。基于此,企業利用縮招、裁員等方式來應對疫情的風險,由此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二、企業招聘渠道障礙。隨著復工復產的陸續開展,企業急需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但受到疫情的影響,傳統企業招聘形式受到阻礙,并造成了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失衡。加之部分單位沒有掌握用人規律,以“學歷”為準招聘人才,最終讓普通高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二)高校工作滯后,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壓力
受疫情的影響,高校工作職能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加之高校內部的忽視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一、以網絡為依托推動就業信息,指導力不足。疫情下的就業指導存在滯后性,很多高校依然采用傳統的社交軟件推送就業信息,缺乏針對性指導和專業化管理,進而導致就業生無法準確判別信息,因此出現了選擇的盲目性。二、模式固化,學科設置不合理。一來受到疫情的影響,高校重實踐的現象更加明顯,部分高校為了保障學生的生命健康,采取了減少學生外出實踐的環節,進而弱化了學生的實踐力和職場適應力。二來高校沒有對疫情下的教學做出有效調整,并出現了教學和市場錯位的現象,進而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壓力[1]。
(三)高校學生自身能力薄弱,加劇了就業壓力
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自身能力薄弱是加劇他們就業困難的一個主要因素。一、學生綜合素質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一方面企業的創新與發展,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學生能力薄弱無法適應崗位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惰性的滋生,缺乏就業意識,進而降低了他們的競爭壓力。二、就業渠道的創新,引發了學生的心理變化。為了應對疫情,各級政府、企業單位加強了人員流動的管控措施,開展了網絡招聘。這一措施的開展讓企業失去了與學生深入交流的機會,容易讓學生造成錯誤的判斷。另一方面,學生缺乏網絡面試經驗,在面試中出現了緊張等心理,并形成了就業期望與求職碰壁的心理落差,進而影響著學生的就業。
二、后疫情時代新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
(一)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
在后疫情時代下,高校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的就業。一、創新模式,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高校要明確當下的就業形式,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高校要基于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構建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在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原則上,擴大實用性課程內容,以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在保證學生生命健康的基礎上,平衡好理論與實踐教學,通過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空間,提升學生實踐力與職場適應力。總之,在后疫情時代,高校要做好全面規劃,采取不同方法做好調查,以用人單位需求為基礎,健全課程體系,以實現專業課程和市場需求的接軌。二、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探索,幫助學生順利就業。首先高校要明確“培養學生就業意識,提升學生就業質量”的核心工作,以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采取傳統的線下指導,更要巧用互聯網創新線上就業指導,做到集體指導和個別教育的結合。其次,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做好前期的調查,以準確把控學生需求,合理推送就業信息。最后高校要加強與政府、企業的聯系,通過三方的合作,通過開展線下講座、線上指導的活動,助力學生成功就業。
(二)學生要明確健康就業觀,做好就業準備
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根本在于學生自身。基于此,學生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拓寬和完善自己,以積極應對疫情下帶來的影響。一、加強學習,勤于實踐,提升自身綜合素養。面對疫情的就業嚴峻形勢,學生要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做好本專業學習,同時也要勇敢的走出書本知識,走向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以豐富自身知識、提升自身專業技能,以更好的適應未來工作崗位。二、正確認識自己,做好就業準備。身為大學生要理性看待疫情帶來的就業嚴峻問題,端正態度,克服惰性心理,不斷強化自身的就業意識,積極參與到競爭中去。另外,大學生還要從自身情況出發,明確職業發展規劃。三、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指導、職業技能培訓,以豐富自身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2]。
結束語:
疫情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利與弊,高校要積極轉變自身理念,大學生要積極應對本次挑戰,同時政府和企業也要為大學生就業做出相應措施,力圖通過多方合力讓大學生更好的應對畢業,以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趙天明.黃月明.劉煒.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大學生就業(理論版),2020(11):40-44.
[2]鄭賽男. 張大成.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權益意識培育探析[J].現代交際,2018(01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