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冰 張自豪
摘 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加強美育滲透已成為推動高校鋼琴教學工作的關鍵性問題。本文以當前高校鋼琴美育的現狀與發展為背景,先闡述了中西方多元鋼琴文化在美育方面的作用,而后從鋼琴作品、鋼琴演奏和音樂鑒賞三個方面對鋼琴教學過程的美學價值進行分析,最后對鋼琴教學的社會價值和美育職能進行總結,旨在讓更多人理解并感受到鋼琴教學中的“美”及新時代鋼琴教學的美育職能。
關鍵詞:美育 高校鋼琴教學 新時代 音樂教育
隨著社會對美育認識的逐漸加深,中國美育已經進入2.0時代[1]。要加強美育的滲透與融合,學校美育課程建設是重點。高校鋼琴教學作為專業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對推進高校美育建設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鋼琴教學的美育職能是高校鋼琴教學不可忽視的時代課題。
一、從鋼琴音樂看民族文化
所謂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源于西方的鋼琴,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演進歷程,早已成為新時代中國音樂的重要文化載體。[2] 20世紀,現代鋼琴文化傳入我國。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流傳至中國的鋼琴文化通過各種途徑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鋼琴文化。
例如,通過鋼琴作品《平湖秋月》,人們能夠充分感受到鋼琴音樂的思想性和審美性。作品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意蘊,并和民族音樂獨特的審美形態與藝術表達形式完美結合,展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魅力。《平湖秋月》原為廣東音樂(粵曲),后經陳培勛先生改編成為鋼琴獨奏曲。樂曲旋律清新典雅,生動地表現出了西湖的湖光月色,流露出古代文人特有的借景抒情、淡泊致遠的情懷。作曲家采用中國傳統七聲清樂調式以及結構簡潔的單一部曲式,將核心音貫穿于具有延展性的結構中,與樂曲中的起、承、轉、合有機結合并環環相扣,體現出中國傳統作曲技法中獨特的美學觀。樂曲在原曲單線條旋律上附以琶音式和弦,與綿密起伏的分解和弦相結合,描繪出輕風拂過水面激起漣漪的幽遠意境,形成動靜相宜、情景交融的聽覺效果。
此外,此樂曲的創作還借鑒了一些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點。在第18小節和第19小節中,作曲家用震音伴奏模仿揚琴的輪奏和滾奏形式,以裝飾音模仿高胡的滑指音,既保留了傳統粵曲的民族特色,又將旋律中的隱含情感借助形象的織體呈現出來。于演奏者而言,用西方的鋼琴音樂模仿民族音樂,既是對彈奏技巧的挑戰,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作曲家王建中根據嗩吶名曲《百鳥朝鳳》改編的同名鋼琴曲則是另一派風景,展現了百鳥爭鳴、一派生機的景象。作曲家將這首廣為流傳的民間嗩吶樂曲旋律巧妙地運用到鋼琴創作中,既保留了嗩吶樂曲的旋律特色,又融入了全新的音樂審美元素。作曲家利用鋼琴的聲音特性來展現各式各樣的鳥叫聲,將鳳凰高傲的姿態演奏得栩栩如生。聽眾仿佛置身于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與百鳥分享著生命的喜悅。
二、從鋼琴音樂看世界文化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樂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或民族的作曲家所創作出的鋼琴音樂都必然帶有其或鮮明或隱喻的文化基因、文化屬性與時代特征。每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有著它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價值。通過學習不同民族的鋼琴作品,人們可以了解到來自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德彪西作為歐洲印象派音樂大師,受到19世紀法國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追求音樂中“光”與“色”的瞬時變幻,擅長營造朦朧多變的音響效果。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成為他探索異域音樂風格的重要契機。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德彪西第一次聽到廣泛流行于爪哇島和巴厘島的加美蘭音樂。這首來自東方的音樂為他開啟了創作新天地。此后,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人們時常可以看到加美蘭音樂元素。在鋼琴作品《塔》(Pagodes)中,德彪西運用了大量具有東方色彩的五聲音階,在音響層次上模仿了加美蘭打擊樂器錯落有致的泛音效果。德彪西曾說,此作品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東方旅行”。
阿根廷音樂家吉納斯特拉的鋼琴組曲《阿根廷舞曲》(Argentinas Danzas)頗具阿根廷民間特色,在樂曲節奏上運用了馬蘭波舞曲、桑巴舞曲、貓舞舞曲等阿根廷民間舞曲元素,在旋律上則借鑒了米隆卡、德利斯特等阿根廷民謠元素,并模仿了阿根廷傳統樂器吉他在技法及音色上的效果,將世界音樂的潮流走向和現代作曲手法融入阿根廷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中。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在他的《羅馬尼亞民間舞曲》(Romanian Dances)中,則通過六首特色鮮明的民間舞曲表現了匈牙利風格迥異的民間舞蹈,有的憂郁,有的活潑,有的熱烈……
很多民族都創造了兼具自身文化特色和異域藝術魅力的鋼琴作品。用心聆聽這些作品,人們就如同開啟了一次次直抵人心的音樂之旅,所到之處,皆是風景。
三、從鋼琴音樂到美學認知
1.美育在鋼琴作品中的體現
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流傳下來的鋼琴佳作數不勝數。它們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各個時代、民族和地域的審美特征和文化思考。鋼琴作品豐富的音樂風格及其獨特的性情熏陶功能是其美育優勢的重要體現。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追求的是對比、統一和理性;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注重“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情感表達”;印象派音樂注重以聲音呈現瞬時朦朧的光影色彩;現代音樂則注重彰顯個性、異彩紛呈……這些風格各異的作品中的美學信息正是鋼琴美育的源泉。
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始終堅守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和實踐抓手。[3]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兼具藝術性和民族性、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人文情懷的優秀中國作品對我國學校美育具有重要作用。相較西方鋼琴作品而言,中國鋼琴作品的美育優勢就在于無論在創作背景、歷史文化還是民族情感上都更加貼近學生。憑借與生俱來的民族認同感,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國音樂的審美意識,并與其達成情感共鳴。
2.美育在鋼琴演奏中的體現
鋼琴具有寬闊的音域、生動而富于變化的音色和獨特的表現力,被人們稱為“樂器之王”。故相較其他音樂而言,鋼琴音樂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鋼琴演奏在本質上便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4]演奏者會在演奏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審美感受、想象力和領悟力,從而完成對鋼琴作品的二度創作。從美育的角度看,學生在鋼琴演奏過程中不僅能直接感受到鋼琴音樂之美,加深對鋼琴音樂的美學認知,而且也可以提升審美經驗、陶冶性情、溫潤心靈、激發活力,進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鋼琴演奏教學能夠使師生更為直接主動地參與到審美實踐活動中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外,還需不斷引導學生對聲音進行積極的聯想和想象,并通過演奏示范,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旋律、和聲及情感變化,體會樂句和段落之間的關聯,更加和諧地控制觸鍵、速度和踏板,使學生在成功塑造感性音樂形象的同時深化情感體驗,在鋼琴演奏過程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以提升音樂審美,進而實現美化心靈的目的。[5]
3.美育在音樂鑒賞中的體現
音樂鑒賞是融聽覺感知、情感體驗、聯想和創造性思維等于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是鑒賞者對音樂反思和評價的過程。音樂鑒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音樂美育價值的重要途徑,應該貫穿于高校鋼琴教學之中。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人們能通過各種渠道便捷地聆聽到不同演奏者演繹的作品。而這些演繹作品都詮釋了創作者各自的審美意識和追求,是音樂鑒賞傳播審美信息的重要載體。以高校鋼琴教學中的經典曲目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奧地利鋼琴家施納貝爾對它的演奏深刻、強烈、激昂,注重和聲色彩的變化,在音色上具有豐富的層次感。相較而言,同為奧地利鋼琴家的布倫德爾對它的處理就比較冷靜、理智,更注重音樂的整體感,力度和速度變化起伏不大,更講究對音色的精雕細琢。俄羅斯鋼琴家李赫特則通過夸張的速度變化來展現此音樂中強烈的矛盾沖突。在鋼琴教學中,通過大量聆聽和比較演奏家們各有千秋的聲音處理,學生們的審美意識可以更加多元,進而得到顯著的提升。
四、鋼琴教學的社會意義與美育價值
鋼琴聲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音域和音量足以和一支交響樂隊相抗衡,甚至可以模仿一整支樂隊。正是由于鋼琴具備如此獨特的表現特征,所以它不僅能勝任多聲部與和聲演奏,在與樂隊合作時展現出氣勢恢宏、豐富多元的表現力,還可以在獨奏時呈現出細膩豐富的感染力。人們亦可將鋼琴作為伴奏樂器,為各類表演進行伴奏,用于如樂理、和聲和曲式等基礎音樂理論教學中。鋼琴是音樂教育中最實用的教具之一。縱覽高校音樂教育,鋼琴教育作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他領域的深入發展。鋼琴教育是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高校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
如今,鋼琴本身具有的價值也早已超越了普通樂器的基本價值,而成為具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地域重要特征的文化標志。鋼琴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中被確立了作為象征符號的文化身份,在現代社會中愈發體現出多元的社會功能。鋼琴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如音樂治療、體驗式教學、博物館展陳、文化標識等方面所發揮的現代性功能,使接觸鋼琴和鋼琴音樂的人群并非局限于專業人士,而是遍及社會各領域、各個年齡層。鋼琴功能的現代性拓展不僅提升了鋼琴的社會價值,也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樂器之王”的特殊文化身份。
無論從自身的藝術屬性、藝術特征與藝術形態上看,還是從具體的音樂教學研究與實踐上來看,鋼琴都承載著更為豐富的藝術價值。鋼琴以其在樂器特征、審美資源和美育功效上的優勢,為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使人們能夠主動進入到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和美育價值。
目前,鋼琴已躍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普及度較高的樂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因而鋼琴文化中所蘊含的美學價值也得到更為深入的發掘。[6]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助推下,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音樂文化體系,讓鋼琴美育真正成為塑造正確審美觀念、增強文化自信、惠及全體學生的長久事業指日可待。
(沈冰/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 張自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
參考文獻:
[1]參考資料源自:https://m.gmw.cn/baijia/ 2021-03/22/34706833.html.美育1.0是“藝術特長教育”“藝術應試教育”時代,美育2.0是“素養能力教育”時代,注重學生藝術教育核心素養的提升。
[2]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3]代百生.根據傳統樂曲改編的5首中國鋼琴曲的藝術特色[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03):95-100.
[4]參考資料源自:news.qingdaonews.com/ zonghe/2021-04/04/content_22652921.htm.
[5]王一思.談談鋼琴教學中的“美”[J].藝術研究,2015(01):107-109.
[6]姜巖.關于高師鋼琴教育改革的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