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鳳
統編教科書安排的特殊習作單元中,安排了精讀課文、初試身手、交流平臺、習作例文、單元習作等內容,每個內容都指向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條核心目標。教師要立足整體,巧妙整合板塊資源,運用多元策略,使學生在習作訓練活動中逐步掌握習作技能。
一、策略一——依循教材逐步推進
首先,浸潤精讀課文,體悟方法。統編版教材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教師要充分借助“樣本語篇”的示范效能,幫助學生從大家作品中體悟表達的方法;其次,巧用初試身手,遷移方法。從精讀范本到動筆創作之間有著一個巨大的鴻溝,“初試身手”板塊就是從讀到寫的過渡階段,旨在讓學生能夠運用前面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片段實踐。教師可及時出示精讀課文相應內容,讓孩子梳理方法,練習仿寫;然后,拓展習作例文,豐富方法。習作單元中的兩篇例文都共同指向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又常常因關注的事物不同、角度不同呈現出多樣的表達方式,為學生習作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最后,完成單元習作,內化方法。經歷前面幾個板塊的教學,學生對本單元的習作內容、習作方法都了然于胸,教師再組織學生嘗試對習作的對象選擇、表達立意進行適度地加工,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體悟與思考,真正實現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二、策略二——目標引領整體推進
布魯姆曾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習作單元也可以在目標引領下整合資源,整體推進。
1.構建目標清晰的讀寫活動
讓學生知道本單元的重要任務,學生就能有目的有動力地學。實現從零碎走向整體,從淺層認知走向深層學習的目標。教師不必嚴格按照教材編排的板塊一一教學,可以根據讀寫任務將精讀課文、習作例文、交流平臺適時結合,實現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以六上的習作單元為例:教師根據習作核心目標建立主題讀寫活動,學生的學習呈鏈條狀:獲得直接抒情方法——獲得間接抒情方法——對比實踐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交流平臺》與《匆匆》《那個星期天》結合教學,進一步深入體會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效果。
2.創設一以貫之的學習情境
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也要充滿挑戰和興趣,學生才會持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創設滿足學習需要的情境,能夠促進目標的達成。六下習作單元的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精讀課文《那個星期天》第四自然段用“融情于事”的寫法,抒發了男孩在“這段時光不好挨”中表現出的焦急而又興奮的情感。此時,教師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創設利于學生深入體會的情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男孩,隨著教師依次出示的四幅圖片,學生一邊朗讀一邊體會作者越來越深的情感,最后再與自己的習作任務建立聯系,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策略三——適時調整精準推進
就教材編寫而言,專門習作單元的編排方式是新生事物,在編寫的過程中難免存在瑕疵,再加上學校各有特色,學生能力和生活體驗不同,教師的把控能力和教學風格各異,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切化、情境化的改造和調整。
(一)缺失的內容補充細化
三上習作單元的核心目標是留心觀察并記錄所得。本單元共計兩篇精讀課文。《搭船的鳥》生動精確地描寫了翠鳥敏捷靈巧的捕魚過程。《金色的草地》按照早、中、晚的順序寫出了蒲公英顏色的變化。但是,《搭船的鳥》提供了船和翠鳥的全景圖,翠鳥過小,其顏色展示不足;《金色的草地》只有作者兄弟互吹蒲公英絨毛的圖片,翠鳥的顏色和入睡瞬間,絨毛細節和盛開與合攏的情境,這些課文中都描寫到的情景和細節都處于缺失狀態,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應及時給予補充。
(二)不當的內容調整修改
每個習作單元單元都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語言形式豐富和深化了單元習作的核心要素。也因為習作例文的豐富多樣,導致部分例文并不能完全貼近單元要素,需要教師進行調整修改。以三上習作單元的其中一篇習作例文為例:《我家的小狗》批注點出了作者觀察細致、描寫有趣等特點。但是,這是記事,與本單元寫物為主的主題,有所背離。教師可以靈活選擇或增補與兩篇精讀課文更加協調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更加一致習作例文。
總之,特殊的習作單元教學要真正揣摩編者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整體串聯各個板塊,又要打破內容之間簡單相加,習作技能的簡單遷移,引發學生主動地學習和實踐。這樣,學生才能在可操作性的實踐中逐步提升習作能力、形成習作素養。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西航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