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信息化的發展,教育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在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時,也暴露了教育發展的種種問題。例如:教育體制、教師素質,學校管理的非人性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拋棄等諸多問題。當各種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紛至沓來,充斥現在的教育之時,如何冷靜下來,將教育發展成為真正對人、對社會、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業,成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基于此,老君臺小學對此進行了深入了研究,以“老子文化”為基礎,緊抓學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利用“老子文化”的地域優勢,走進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走出了一條適合老君臺小學發展的特色治學之道。
一、加強文化了解,彰顯學校特色。
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所著的《道德經》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教育方面,老子主張“教育者要恬淡平靜,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為私利所惑,不為名利財富所動”。“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認為,名譽財產都容易引起人們的私欲,太多的私欲對修道和身體健康都不利。“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教育者要加強自身精神修養,“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用永恒無名的道來克服欲望。
“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心境和諧,過恬淡淳樸的生活。這種環境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文化,它既能凸顯校園文化氛圍,又能使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學校以此為基礎,加強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作用,投入大量資金,為學生打造溫馨的校園“雅文化”。把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要求低年級學生會讀、會背,中年級學生簡單理解,高年級學生熟記于心,并實踐運用。
同時,學校精心制定校訓,摘取《道德經》上的名句,貼在校園中的醒目位置,讓“老子文化”真正的成為師生思想行動的指南,引導師生心系教育、熱愛祖國、放眼世界;走廊沿壁上“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有多大長進”等100余條勵志名言,時刻激勵著師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教學樓前墻懸掛著古今名人彩繪畫板,加強了師生對于家鄉的了解,增強了對師生“愛我家鄉、愛我鹿邑”的根親文化教育;四個不銹鋼雙面櫥窗布置了安全教育、作文展覽、優生展示、報刊閱讀等內容,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知識,將“讓每一面墻壁說話”的思想落到實處。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全體師生沐浴在“老子文化”的思想下,情操受到了熏陶,思想得到了升華。
二、理念奠定基礎,管理規范言行。
老子說過“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意思表明:自我表現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贊揚;自夸自擂的人不會有什么成就;自驕自大的人,他的事業不會長久。這說明,施教者要謙虛謹慎,不要自以為是,高傲炫耀。教師要道德高尚,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教導出高素質的學生,才能真正的推動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基于此,學校以“老子文化”為基礎,在辦學思想、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老子的教育思想。借著全國“國學教育示范學校”的契機,全面落實“國學教育”理念。通過開展作文書畫競賽和經典誦讀等活動,把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目標,給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充分自主的發展空間,讓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與提升。
除此之外,學校還多次組織學生參加縣團委、縣婦聯、縣總工會舉辦的多項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師生齊聲誦讀的《道德經》和老子養生拳的展示,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上級領導的多次好評,也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
在學校管理方面,優化校園管理文化。將老子所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與學校的管理體制相融合,在管理上引入競爭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學校成立了由各班優秀學生組成的校文明監督崗,每逢上學、課間、放學等高峰期,在校園里監督學生文明守禮、遵守校紀。同時把開展家教工作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定期開展家長例會、專家講座、家長論壇等豐富多彩的家教活動,共同搭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平臺。領導班子分工明確、各司其責,形成了強有力的戰斗團隊。幫助學生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三、創新德育教學,營造書香校園。
老子提倡“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不言”不是真的不說話,而是要“說的少,說的準”,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教育的效果。老子要教育者以身作則,通過“身教”而非簡單“言傳”為受教育者樹立典范,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發。
學校以此為基礎,調整和充實德育內涵,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定期組織開展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和感恩勵志報告會等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愛心意識;堅持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并開展國旗下的主題講話;每年“六一”期間開展“十佳少年”、“百名優秀家長”、“千名六項小能手”評選表彰活動,樹立先進典范;開設校園紅領巾廣播站;堅持“集體誦讀”,在每天清晨,利用20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集體誦讀國學經典,養成習慣,使孩子精神飽滿,氣定神閑;適時舉辦法制報告會、歌詠比賽、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等文體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學校還加強了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完善了德育工作的管理機制。由校長負責,德育領導小組具體抓,實行“德育領導小組一年級組一班主任”三級常規管理機制,各部門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承擔的縱向連接的德育工作體系。2010年10月20日,學校承接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新教育實驗”的子課題“六大行動”,其核心理念為“行動就有收獲”。重點實驗了晨誦、午讀、暮省計劃。建立了教師、學生的“六個一工程”,即:教師方面,一學期讀一本教學專著,寫五千字讀書筆記;一學期寫一本教學案例、教學札記、教學后記、教學反思或教育教學故事等;一學期鉆研一個小課題;一學期上一節公開課或示范課、教研課、觀摩課等;一學期積累一套有實用性的資料;一學期寫一篇有獨到見解的論文,爭取發表。學生方面,一根跳繩強身體、一件樂器陶性情、一張練字增意志、一首古詩豐底蘊、一句名言立志向、一位偉人做榜樣。
這些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書香校園氛圍,大大激發了師生同讀共寫的積極性,創新了學校德育教學的新模式,實現了師生共同成長的目標。
四、重視科技引領,拓寬學習途徑。
科教興國,科技進步是教育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老君臺小學十分重視科研的引領帶動作用,在落實課改目標的同時,為師生學習及課改課研創造條件。
早在2009年的時候,學校就對“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學案應用研究”課題進行了研究與實踐,并重點實驗了錢學森院士設計的4歲-12歲完成小學和初中教育。在實踐中確定了“自主學習”才是培養人才的極佳學習方式,正如老子主張的“因人而異,要根據受教者的心性來進行教育,對癥下藥”。
在吸收“新教育實驗”有效教學框架和河南省西峽縣“三疑三探”教改模式精華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辦學情況,確立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其基本做法是:以明確目標為引領,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前提,以“學案”為載體,以探疑解疑為中心,學生當堂學習交流。當堂落實達標,真正把課堂和時間還給學生。基本操作流程為:“出示目標一自主學習一展示交流一解疑質疑一拓展運用一精確練習”。實踐證明:“目標扳塊自主探疑”教學有效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練習度和延展度。有效促進實現學生個體的學習,讓課堂洋溢著知識的魅力,并充滿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學校還引進了北大附中附小的“簡快作文”、“北大數學少年”、“攀登英語”、中國神墨珠心算”、“三分鐘口才”、“國學”等特色課程,并在大成智慧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驗。
學校以科學教育、學校科技館、小牛頓實驗室、科技活動等為載體,提高學生科學素養。近幾年,分別承擔了國家級課題《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子課題項目和《新教育實驗》的子課題項目,并通過結題鑒定。學校曾承接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的開發民間傳統游戲的課題實驗,把傳統游戲和現代游戲相結合,創建了一套課堂游戲文化,豐富了課堂內容,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興趣,增強了學生的體質。
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得到了改變。在組織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學校注重通過多種形式,開辟多種途徑來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堅持組織教師定期學習,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外出學習、捕捉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如聘請著名教育專家包祥教授、李世杰教授等到學校作專場講座;組織行政班子成員分期分批到外地參觀學習;派出骨干教師參加市、縣組織的新課程改革培訓。盡快讓教師改進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師中認真開展“雙語、雙筆、雙參”的活動,并對教師“三雙”活動和教職工職業道德的六條標準認真進行評估,積極鼓勵教師成為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和教育專家。
結語
在“老子文化”的影響下,學校收獲了累累碩果。先后獲得全國AAA級放心示范校、“中國青少年科技示范校”、“全國民辦百強學校”、“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北京大學附屬英語實驗學校”、“周口市科普特色教育學校”、“市級特色示范學校“、“縣級文明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學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巨大的隱性力量,促使全校學生在“人人是老師、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良好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只有緊抓“老子文化”,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真正的塑造學生品格,真正的推動學生發展,真正的樹立學校的品牌,實現學校的特色治學之道,讓學校成為鹿邑縣、河南省,乃至全國的優秀校園!
(作者單位:鹿邑縣真源辦事處私立老君臺小學)
作者簡介:杜文建,生于1949年9月,大專畢業,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65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曾擔任小學、初中、高中語文課兼班主任工作,并擔任語文教研組長、政教主任、業務主任等工作,于1999年9月創建了老君臺小學。現開設幼教部、小學部、初中部。共計46個教學班,在校生2200多人,現任老君臺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先后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市優秀教師、市示范學校優秀校長、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工作者、并被聘請為全國民辦教育家協會常務理事,被授予全國民辦優秀教育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