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意藍
摘 ?要:社會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課程,高??赏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勞動能力和自我驅動力。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學生本身不積極、社會實踐指導缺乏、社會實踐過于形式化等問題,基于此,高校需完善機制,以“三全育人”為根本理念,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實踐活動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生;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126-02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敝泄仓醒搿鴦赵河“l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 [1]。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機制,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 [2]。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三全育人”視角下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抓手 [3]。
一、基本概述
(一) “三全育人”基本概述
全員育人主要指學生、學校、社會、家庭四方面形成“四位一體”的教育機制。全過程育人指的是學生受教育過程的全方位覆蓋,包括學生從踏入學校大門開始到畢業結束整個過程。全方位育人則是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手段,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師生交流溝通、思想引領等,“潤物細無聲”地培育學生。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實現育人目標。
(二)社會實踐概述
社會實踐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只是指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行為,而是指學生通過接觸社會,了解我國基本國情,感受當前社會的發展進步,將理論和實踐有效融合,積極投身到社會建設工作中。社會實踐的內容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是促進當代大學生更新觀念,幫助其樹立正確“三觀”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大學生與社會不同群體密切接觸的形式之一,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
“三全育人”背景下,社會實踐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國情,有效加深大學生對黨的政策方針的認識和理解。其次,社會實踐是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實踐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其自覺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最后,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可加速學生由個人化向社會化轉變,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從而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團隊素質參差不齊,活動趨于形式化
多數學校在實踐活動的組織建設和開展過程中,通常是上級通知下級單位,經過二者對實踐項目的選定和申報,再經過遴選,由相關實踐指導老師帶隊參加。在此過程中,部分學校存在過于注重選拔優秀團隊的現象,對其他團隊缺乏一定的指導,導致實踐團隊素質參差不齊。還有一小部分學校直接將社會實踐作為修學分的途徑之一,實踐活動流程執行松散,且可供選擇的項目存在與學生的專業不相符的情況,甚至參加實踐活動只是參觀和合影留念,流于形式。
(二)對于社會實踐缺乏相關指導
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容易被忽略。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多數安排在假期進行,所有學校都有組建“導師團”,即指導老師團隊。其中,80%以上的指導老師團隊由學院(系)黨政領導、輔導員老師、班主任以及學工部門相關人員組成,但其中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較少。另外,由于專職教師在假期要進行科研和學術探討等工作,即使有時間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指導,也會在無形中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使教師顧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再者,部分學校沒有邀請一線行業人才講授相關知識,無法讓學生真正“沉下來”,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崗位鍛煉學習,相關實踐指導效果不佳。
(三)學生的實踐結果不突出
經過調研訪談了解到,約50%的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改變不了“重知識、輕實踐”的固化思維,注重知識技能而忽視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對社會實踐活動不積極、沒興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學校沒有將教學科目與實踐項目完美結合,只是機械地完成實踐任務;另一方面,學生缺乏對社會實踐的正確認知,只是將其看成是加分項,如果發現其他修學分的渠道就會馬上放棄實踐活動。這兩種情況直接導致學生沒有社會體驗感,難以體會到將課堂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統一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四)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機制不健全,社會認同度不高
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具備良好的評價體系,但是在當前大學生實踐過程中,恰恰缺乏這種評價機制。調研顯示,很多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缺少開展前的總體綱要制定,只是粗淺地羅列實踐時間、地點和內容,沒有圍繞人才培養方案和行業需求等進行科學規劃,不能對學生起到規范性的指導作用,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其次,有的學校沒有合適的考評制度,不能將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期間表現、實踐成果量化出來,因此,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實踐效率,老師也不清楚學生的個人能力,無法通過實踐結果給出改進建議,社會各界也無法通過實踐活動給出實踐評價。
此外,大學社會實踐活動的社會認同度有限,社會參與度較低,地方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支持力度不夠;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相關行業協會對實踐活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接制度不完善,對在校大學生的認可度不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導致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喪失。
四、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重視程度,確保社會實踐的有序開展
高校首先要強化意識,提高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4]。教師要做好思想引領,讓學生知道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其次,高校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要對社會實踐活動展開討論研究,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利用創新性、多樣化的活動來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實踐需求,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最后,高校要提升全社會對實踐的廣泛關注度和認可度,加強宣傳,與企業合作創建實踐基地,根據社會需求,按需分配生源。
(二)明確角色和責任,保證全員育人
在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還應該明確實踐活動中涉及的全體人員的責任意識,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個人這四個方面應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對責任和義務進行有效劃分,從而保證全員育人 [5]。首先,從社會層面來講,為了保障社會實踐的有效進行,社會應該建立實踐基地,為各大高校學生提供寒假、暑假實習機會,利用自身的實踐資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家庭層面要給予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學校層面要制定實踐計劃,提供相應的實踐信息項目,配備師資力量,通過完善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學生個人層面要樹立正確的社會實踐觀念,積極主動、滿懷熱情地參與實踐活動,實現自我價值。
(三)完善社會實踐機制,確保全程育人
社會實踐本身是一個系統性、全面性的大工程,需要多個環節的構建和相互配合,因此要完善社會實踐機制,確保全程育人 [6]。首先在組織和參與者方面,高校要保證校內學工隊伍人員、思政課老師、校外導師、行業專家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加強指導隊伍建設,保證社會實踐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其次,高校要完善社會實踐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采用“實踐過程+實踐表現+實踐成果”的形式,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實現全過程監管。
(四)擴充宣傳形式,推動全方位育人
除了社會實踐的頂層設計,實踐活動的宣傳形式也同樣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平臺,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宣講,提高社會實踐的影響力,采用宣講會、動員大會、指導會等形式,調動社會實踐主體和客體的參與積極性,整合實踐資源,全方位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充分利用新媒體,對人物事跡進行弘揚,擴大其影響力,也可采用公開課形式,將社會實踐經驗分享給其他同學,加強社會實踐的號召力,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加強學生交流,取長補短,提升社會實踐育人效果。
五、結語
社會實踐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推進社會實踐工作,深化實踐育人,從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角度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高校要進一步明確責任,突出問題導向,完善實踐機制,探索新形式,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輸送行業人才有機結合,多途徑推進“三全育人”重要任務的落實,形成育人品牌,保證立德樹人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 (2017-02-27)[2021- 01-29].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 82502.htm.
[2] 王捍政. 論“三全育人”的內涵及主要因素[J]. 農家參謀,2019(13):224.
[3] 陸垚.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模式的分析[J]. 智庫時代,2018(32):196-197.
[4] 陳楊. “三全育人”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探究[J]. 科技風,2020(17):216.
[5] 王朕,賴世海. “三全育人”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以高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120-121.
[6] 胡守敏. 新時代背景下高?!叭恕毖芯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8-70.
(薦稿人:張美華,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