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文章以“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價值進行了探討,隨后分析了“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最后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了“導、學、練”樣式的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導、學、練”樣式;中學數學教學;案例
引言: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針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同時實現學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采用“導、學、練”樣式,將整個數學課堂分為“導、學、練”三個關鍵環節,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學生未來學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價值
所謂“導、學、練”樣式,其中“導”是指“課堂導入”,即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前,需要先做好課堂導入,給予學生一個知識學習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開始數學知識學習時便動腦思考,在課堂引導之下,順利過渡到“導、學、練”樣式中的“學”過程中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導、學、練”樣式的“練”就是結合數學知識重點內容,或者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薄弱項,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堂練習,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成功驗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重點數學知識點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教學質量水平提升的目的。
通過將“導、學、練”樣式應用到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對于數學教學質量水平提升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
首先,從學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數學知識內容較為抽象,且知識內容有著較強的邏輯性。而“導、學、練”樣式從“引導”、到“學習”、再到“練習 ”,本身也有著較強的邏輯性,因此與數學學科特點非常契合,說明“導、學、練”樣式非常適合在中學數學教學之中進行應用,能夠引導學生逐步進行深入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
其次,從學生角度來看,縱觀整個“導、學、練”樣式實施過程,每個環節均需要學生親自參與,比如在“問題導學”方面,需要學生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在“數學知識練習”方面,更需要學生親自進行習題練習。由此能夠說明,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導、學、練”樣式,能夠有效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目的。
最后,從教師的視角來看,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導、學、練”樣式的應用,能夠使得自身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清晰有條理,教師可以通過整合教學重點內容,將根據“導、學、練”三個重點環節,做好教學內容的嵌入,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數學知識學習,向學生呈現數學知識完整習得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更有利于自身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高中學數學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水平。
二、“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所謂的科學性原則,即是要求中學教師在實際進行“導、學、練”樣式的應用,應充分考慮中學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容特點,注重做好教學規律的總結,既要注重凸顯中學數學學科的實踐性,不斷的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跟隨著教師的引導自主進行知識的認知與學習;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切中問題要害,彰顯重點知識內容,最好還應具有一定趣味性,真正實現數學教學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二)時效性原則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導、學、練”樣式的應用時,還應注重遵循時效性原則,一節課僅有45分鐘,因此針對“導、學、練”三個環節,需要教師結合實際,做好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加強與教學目標的緊密聯系,整個數學“導、學、練”應具有目的性,注重教學時效。尤其是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一定要保證整個創造過程的簡潔性,不能占用大量時間,從而給予充足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習以及練習,避免在“導、學、練”樣式的應用上本末倒置,否則將不利于教學質量提升。
(三)以人為本原則
所謂以人為本原則,即在整個中學數學“導、學、練”樣式的應用實施過程中,教師都需要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所有教學活動的展開,都應圍繞著學生,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體驗,讓學生享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不斷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2]。
三、“導、學、練”樣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案例分析
文章以“勾股定理”教學內容為實際教學案例,分析“導、學、練”樣式如何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應用,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第一環節:導
在實際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開門見山:通過三角形全等知識的學習,我們大家已經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確定了兩邊,那么直角三角形第三邊有且只有一個,由此能夠說明,直角三角形三邊有一種特殊的關系。事實上,早在古代,古人便發現了這種特殊的數量關系。比如在《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周公問商高:“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將盡寸而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的高度和地面的一些測量的數字是怎么樣得到的呢?商高回答說:“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彎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稱為“勾”,下半部分稱為“股”。商高答話的意思是: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后來的人們便將這一直角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簡單地說成“勾三股四弦五”,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勾股定理,由于勾股定理的內容最早見于商高的話中,因此勾股定理也被稱之為“商高定理”[3]。教師在課堂導入中簡單分享一個數學小故事,既順利引出了今天所學的主要內容,又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二)第二環節:學
為了引導學生對勾股定理進行深度探索學習,教師可以設置如下一些趣味活動,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完成。活動一:讓學生在紙上任意畫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尺子分別量該三角形的邊長,如果無法獲得整數,可保留一位小數,然后猜一猜獲得的三個數值之間的關系。活動二:如圖一所示,試求三個正方形的面積,看一看是不是滿足三角形三邊數量的關系?活動三:提前為每個學生準備好“三個直角三角形硬紙片圖形,兩個正方形硬紙片圖形”,然后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圖形,自主進行排列組合,看看是否能夠一個大正方形與兩個小正方形,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拼圖,是否能夠證明勾股定理的猜想?。教師通過上述三個趣味探究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拼一拼、測一測,親自體驗數學知識習得的過程,感受知識獲得的快樂,這種以生為本的教學引導方法,更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經過學生深入討論分析后,教師可鼓勵小組學生各自排除代表,總結自己的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所獲得知識成果。最后再由教師進行勾股定理的總結驗證,具體如下: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因為∠C=90°,
所以AC2+BC2=AB2
結論變形:
AC2=AB2-BC2
BC2=AB2-AC2
(三)第三環節:練
在實際進行總結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堂練習例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深刻認識到,所布置的訓練題目數量不在“多”,而在“精”,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課下學業任務也比較重,因此在針對學生課堂學習鞏固訓練方面,盡量不要采用題海戰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由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知識的理解。比如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長為6和8,那么第三邊的平方是多少?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你還能夠求出哪些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稍復雜的關于勾股定理知識考查的例題供學生進行練習:比如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條邊分別是a、b、c,如果a+b=34cm,c=26cm,那么直角三角形面積是多少?教師通過布置類似上述的例題,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開放性題目,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為學生后續進行數學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做好“導、學、練”樣式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還能夠便于教師順利展開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水平。因此需要教師提高對“導、學、練”樣式的應用重視程度,結合實際案例,做好“導、學、練”樣式的應用實施,促使其發揮出更大作用價值,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譚燕.“學導練”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分析[J]. 速讀(上旬), 2015, 023(001):158-158.
[2]黃雙. 初中數學教學探究[J]. 當代人, 2018, 019(022):198-199.
[3]楊水秀. 中學數學中的解題教學及案例分析[J]. 吉林教育, 2017, 029(30):38-39.
[4]田小兵.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J]. 散文選刊:中旬刊, 2019, 025(00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