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真理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人們試圖探明的一個有關人類社會本質的核心問題。東方的道家思想長期關注“言”“意”關系,并對之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表述;而作為西方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德里達則通過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來構建其語言與真理的關系。比較這兩家思想將有利于我們東西方跨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語言與真理的關系。
關鍵詞:語言;真理;“言”“意”關系;道家思想;解構主義
1. 引言
語言與真理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人們試圖探明的一個有關人類社會本質的核心問題,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古代還是現代,這一問題都吸引了無數先哲,并形成了一些相映成趣的探討。語言能否反映真理,真理能否通過語言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流傳,這無疑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認識人類社會所必須回應的一個問題。
2. 道家思想中的“言”“意”關系
中國古代最早對“言”“意”關系進行探討的是《易·系辭上》的“言不盡意”之說。正因為“言不盡意”所以要“立象以盡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英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蓖瑫r,王弼也注意到了意、象、言三者之間的差異,所以又說:“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其意者也;忘言者,乃得其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言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
很顯然,王弼“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的說法來源于《莊子·外物》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在自己的著作里大量談論了“言”與“意”的關系,他認為“言”是一種工具,而“意”則是使用這一工具所要達到的目的。仔細比較王弼和莊子的思想,很容易發現莊子并沒有關注到“象”這一概念,《易》和王弼的“言”“象”“意”三者關系到莊子這里變成了“言”與“意”的關系。為什么莊子會忽視“象”的作用呢?是因為莊子從根本上來說是持懷疑主義態度的,在他看來語言不能至少是不能完全表達真理的。他在《天道》中說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而傳書?!痹谇f子看來,語言并不能反映客觀真理,世人“貴言而傳書”無異于刻舟求劍。莊子對于語言和真理之間關系的理解無疑是超越時代性的,但是其思想來源卻仍是有跡可循的。人們習慣將莊子和老子并列稱為“老莊”是有道理的,莊子的思想受惠于老子也是公認的。道德五千言開篇就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這一思想為道家“言”“意”關系定下來基調?!暗揽傻馈敝星罢咧暗馈笔蔷哂心撤N本體論意義的存在,從宇宙規律的角度來說可以等同于真理,而后者之“道”則是“言說”的意思??梢匝哉f的真理并不是恒常的真理。在老子看來,作為真理的“道”是不可言說的,甚至都無法為之命名,只能“強名之為道”,將之命名為“道”,“規律”,“真理”都是權益之計,真正的“道”是排斥任何語言的。
3. 德里達對“邏各斯-語音中心主義”的解構
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以邏各斯來統一這兩個概念?!斑壐魉惯@個希臘詞既有理性的意思,又有言說的意思”。因此,在古希臘眼中,理性和言說是沒有本質區別的,理性代表的是內在的真理,言說代表的是外在的真理,它們都統一于“邏各斯”。言說是真理的自然流淌或溢出,因而不存在“言”與“意”的本質差異。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卻又總是碰到言不及物,詞不逮意的情況,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言”與“意”的絕對貼合關系。柏拉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這一矛盾歸咎于“書寫”的缺陷。他認為言說是實時的、在場的,是真理的直接流淌,而書寫是對言說的模仿,脫離了語境和對話者,變成一堆干枯的符號,是對真理的二次模仿,總是引起誤會和曲解?!澳阒?,裴德若,文字是一種奇怪的東西。一旦事務變成了文字,那篇文章——不管它究竟是什么——便東飄西蕩”。柏拉圖崇尚言說而貶低書寫,認為書寫助長靈魂中的健忘。人們有了書寫就不再愿意去記憶,而是借助外在的標記并形成依賴,荒廢了記憶和言說,切斷了通往真理的道路。柏拉圖將詩人逐出自己的理想國也是這個原因,他認為文學作品是對“理念”的模仿,與真理隔了兩層,是模仿的模仿,拙劣的模仿。而且他認為詩人依靠過度的情感來調動讀者和觀眾,是與“理性”相悖的。
“邏各斯-語音中心主義”統治了西方世界兩千多年之久,導致西方長期關注理性而忽視感性,推崇語音而貶低文字。德里達解構主義的提出是西方世界第一次對這一思維傳統的反思質疑和正面挑戰。他在讀《裴德若篇》的時候注意到了洞中觀影的比喻,人們為了避免直視太陽(真理)而將目光轉向影子,通過觀察影子來考察那里存在的真理,而邏各斯就是那太陽投射的影子。為了捍衛邏各斯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們放黜有形的書寫而尊奉無形的語音,以免書寫的痕跡玷污真理的超驗性。在德里達看來,影子(邏各斯)終究只是太陽(真理)的痕跡,不是其本身,真理是無法通過語言來呈現的。他在《延異》中這樣來玩弄文字游戲:“語言/通過/在任何地方總是/說/存在/,存在/說/語言/在任何地方總是/通過/”。兩個句子在句式上具有可交換性,巧妙地顯示出德里達解構“存在”的觀念。在他看來,“存在”只是一個“說/語言”的能指,不停地重復自我言說和自我書寫,其意義不停地處于“延異”的游歷之中。語言作為能指的符號是無法揭示其所指的本體的,只是互相依存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游戲。
參考文獻:
[1]方勇注. 莊子. 上海: 中華書局. 2010.
[2]德里達著. 汪堂家譯. 論文字學.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5.
作者簡介:謝小豐(1982 - ),男,湖北天門人,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國文學文化,比較文學。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