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
摘要: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點,在教學中也到了教師的充分重視,而且家國情懷也是學科中很重要的素養,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充分滲透到學科教學當中。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當中,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重視概念性質的學習,更加需要培養學生的素養。使得教書育人的觀念能夠始終圍繞歷史學科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用正確的人生觀,對于歷史史實進行學習和分析,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落實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呢?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策略
家國情懷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重要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相關歷史學科知識時,能夠形成對國家較高的認同感,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夠通過學科概念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對國家建立情感,以及在自身的價值觀形成方面能夠有所幫助,同時也對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學習效果有重要促進作用。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結合教學形式,在課堂中有所滲透,使得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學科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結合教材背景
歷史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都是非常密切的,那么在進行概念性質學科學習時,就需要加強背景知識的拓展。而且歷史事件雖然很必要,但是歷史背景也是影響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決定著事件的最終結果。那么教師就可以從中挖掘出相應的教學素材,在課堂中給學生拓展幫助學生理解。而且歷史知識實際上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對學生進行合理化的引導,能夠向學生滲透家國情懷,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知識時無形中受到影響,能夠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認知水平。
例如,在進行“百家爭鳴局面”這一小節時,在進行備課環節當中,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準備好相關的背景知識,那么由于這小節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識比較的多,既有經濟方面政治方面同時也有階級分層方面,這些共同的因素所導致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學生也可以發現到各個歷史事件,實際上其中經濟政治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的,那么聯系到如今的社會發展更是如此,這也讓學生對于社會發展有了一定了解。
二、構建教學氛圍
實際上歷史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重視到教學氛圍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在課堂氛圍的引導下自覺的投入到學習當中,這樣對學生的影響也會得到更快的凸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國家主權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審視歷史事件,從中深刻感悟國家發展不易,這也會無形當中提高學生對于祖國的熱愛程度,并且感受到民族能夠頑強抵御外敵的決心。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一定的教學課件形式,為學生更快的創造出教學氛圍。
例如,在進行“秦統一中國”這一小節時,那么在給學生進行這一小節知識內容講解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當中給學生準備好課堂中需要運用到的課件內容,便于在課堂中給學生進行講解,同時也可以準備相關的視頻,更加方便學生通過具體的視頻觀察到當時的景象。那么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中可以被多媒體的形式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同時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秦始皇這一人物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同時對于他所管理的國家相關的措施,既存在合理之處,也存在不合理之處,那么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需要辯證學習。
三、結合教學反思
實際上在進行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夠只是重視到學生對于概念知識的學習,也應該重視到學生學習知識之后的反思,讓學生能夠關注到歷史事件對于現在發展的重要性。需要讓學生著眼于更多觀察思考歷史發展,結合當前的政治時事進行有效分析。并且鼓勵學生學會運用廣闊的眼界看待歷史問題,同時也需要教導學生對于文化需要做到不斷改善,既不能夠全盤吸收,又要做到有所創新,充分體現出時代特色。
例如,在進行“兩漢的科技和文化”這一小節時,在教學的環節當中,需要聯系如今的科技與文化發展狀況結合學習,這樣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兩漢時期的發展狀況,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的背景,可以讓學生有所學習,有所借鑒。實際上歷史學習當中有很多的經驗教訓都可以值得被現在所運用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著眼于時代發展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運用更加廣闊的眼界和見識去看待問題,在學習概念知識時,也不能夠只是局限于同一個空間,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形式進行學習。
總而言之,歷史學科知識學習之后需要及時的進行聯系與整合,從中吸取經驗,并且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個歷史事件,實際上都需要學生仔細理解深入感悟其背后的含義。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并不只是傳授知識,而且還需要將家國情懷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落實到每一個知識當中,在課堂中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刻感悟,讓學生深刻理解歷史事件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且也能夠感受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教育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曉荔.關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研究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11.
[2]王燕飛.立足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2017(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