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曙光
摘要:小學生書法啟蒙學習一個必然的過程是臨摹。臨摹的目的是掌握古代經典作品中的美的成分以及相應的方法,糾正自己的錯誤習慣,寫好漢字,或者為自己創作書法作品奠定基礎。中國書法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它一套完整的筆法、字法、章法系統,對于小學生來說,臨摹是通向書法殿堂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描紅;書法啟蒙;最佳方法;有效途徑
筆者看到很多書法教師在小學生書法啟蒙教學中,一開始就教學生直接用毛筆在紙上畫線線,后就叫學生看著字帖上的字臨寫,經過很長時間的臨習,結果學生對字的筆畫結構把握不準,總是臨不像,分析其原因:缺少臨摹的有效方法__“描紅”。
“臨摹”,泛指學習書法模仿階段所采取的方法,其目的是繼承古人的成法;,進行模仿書寫,其基本要求就是“形似”,以做到與原帖一模一樣為基本標準。當然,也有所謂的“意臨”,就是遺貌取神,乃臨帖之更高境界,但是初學者不易做到這一點。“摹”,是指將紙覆蓋于法帖之上,描摹其形狀,雙鉤填墨。一般來說,學書首先要“摹”,然后才是“臨”,也可以說是初學者的兩個逐漸遞進的學習階段。通過摹寫,掌握基本的書寫技巧,如筆畫的形狀、起訖、姿勢等,再進而臨寫書法學習就會再上一個臺階。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書法學習途徑。因此,小學生書法學習就應該從摹寫開始,即從雙鉤描紅開始。
一、什么是“描紅”
“描紅”是指在印有紅色字或自己雙鉤空心字的紙上摹寫,是我國傳統的習字方法之一,尤其適合初學者。“描紅”富有直觀性,通俗淺顯,行之有效。描紅練習時,也需要先觀察例字,記準筆形和筆順,然后每一筆筆畫都一筆寫成,不可中途停筆。描紅時還要注意體驗手感、節奏等,并不斷加以強化,最終向臨帖過渡,形成實際的書寫能力。
二、“描紅”的目的
在小學三年級初學書法階段以“描紅”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是因為“描紅”可以實現這一階段書法技能方面的教育目的。首先,“描紅”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描紅,而是通過描“例字”,實現理解紅模字的結構,掌握基本的筆畫書寫特點,并在描紅學習過程中學會起筆、行筆、收筆的基本方法,在感悟例字書寫要領過程中學習字形大小、部首比例以及筆畫穿插避讓等特點,并逐漸形成書寫動作的定位、定型。其次,“描紅”的實施效果依賴于教師如何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描紅以前教師應先講解書寫要領,引導學生觀察例字,并示范用筆特點,然后學生在對例字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描紅,且應當將筆畫一筆完成。最后,描紅練習的例字也是在有一定特點的習字格中的,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可以加深對例字的部首和間架結構的認識,為同類字學習的技能遷移打下基礎。
三、小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對“描紅”的適應要求
小學三年級學生多數為八歲左右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的剛建立守恒概念和思維的去自我中心化。與一、二年級兒童相比較,三年級兒童知覺的分析與綜合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能夠在教師引導下對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部分之間的聯系進行精確的分析與綜合,這為邏輯運算和把握事物的結構打下了基礎,就書法學習而言,毛筆書法是種形象與抽象兼具的視覺藝術形式,在小學三年級的初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已經決定其對抽象的書法內在風格是難以理解的,同時,由于對形狀、大小等外部形象特征的感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對一般書法形象中的線條、點畫是可以理解并實現模仿的。在書法學習過程中,采用“描紅”的形式,學生可以在例字上直接動手感知筆畫的粗細以及運筆的輕重緩急,這種方式對三年級小學生來說較臨摹容易得多,而且例字的結構形象更加準確和直觀,有助于調動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加以把握,也有利于在初學階段短時間內即滿足兒童的學習成就感,從而調動他們學習書法的興趣。
四、小學三年級的 “描紅”教學中應增加書法文化知識的學習
根據《綱要》的要求,書法文化知識是小學書法教學必須安排的內容,目的在于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逐漸養成學習書法的興趣和熱情,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書法文化知識的內容豐富多樣,難度不一,該選擇什么樣的書法文化知識放入小學教學中,應遵循以教育部指導綱要的總體教育目標為依據,小學階段的書法教育是普及型的基礎教育,因此在選擇書法文化知識時要那些基礎的筆墨紙硯的初步認識與保養、身體與握筆姿勢、常見的作品格式、名家故事、經典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書法等內容既便于理解,又有實用或趣味性,適合小學生學習。
總之,“描紅”是小學生書法啟蒙的最佳學習方法及有效途徑,從小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小學教育教學現實出發,考慮初學階段書法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無論是描紅的學習形式,還是描紅內容的選擇,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教育部《指導綱要》對小學書法教育目標與內容的要求,以求真正實現書法教育教學對小學生書寫能力和整體文化素養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雷實 ?張鳳民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3.
[2]向彬 ?中國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 ? 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