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 劉華
新課標的實施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構成了新的挑戰。作為健美操模塊課程教學的實踐者,在分析當前高中健美操課堂教學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體育教學探索,創新性的構建了“ACTIVE”六維一體健美操教學方法。本文對該教學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突出其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充分發揮教師指導示范作用,利用全媒體手段拓展教學課堂,以小組競賽為抓手營造團隊促學氛圍,創新編排激發內生學習動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流探討促進教學相長的顯著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立德樹人”首次被明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對其進行了強調。為適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旨在通過構建符合21世紀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 當前高中健美操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堂教學手段缺乏全媒體引領
長期以來,我國的健美操教學課堂多采用教師主動講解和示范、學生被動模仿和學習的單一教學手段,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仍舊處在被動接收的地位,對健美操運動的理解局限在傳統課堂,對鍛煉動作的理解不到位,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新課改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強度增大、內容增多、要求提升,傳統的教學手段勢必難以滿足新時代健美操教學的需求,以信息、圖片、視頻、直播為媒介的全媒體信息化互動教學手段因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極大豐富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和形式,滿足不同條件下的教學需求,全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2 教育實踐理念有待改革創新
新課改的實施進一步突出強調了學生對技能掌握、社會適應和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的掌握和提高,模塊化的課程建設也使體育教師可以更充分的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形式增強教師的教學主導和學生的自主思考、自我鍛煉能力,激發學生對于體育學習和運動鍛煉的興趣愛好。傳統的“講解-示范-輔導”不僅會限制體育教師的教學熱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會阻礙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符合時代需求、滿足師生意愿的教育實踐理念急需改革和創新。
2 “ACTIVE”健美操教學方法實證研究
2.1 Autonomy——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模塊教學不僅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的形式和新鮮的組合,也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在新課標下,健美操模塊教學破除傳統的教師灌輸式講授,鼓勵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領悟,并在此基礎上為每位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邀請學生按照對健美操教學內容的理解,參與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來,在教師的旁聽指導下面向其他同學開展“體驗式”授課。通過“寓學于教”的形式,充分提高學生對健美操教學的掌握程度,同時有效激發每位同學和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有效掌握課程內容與技能基礎之上,也可以使教學課堂更為活潑和生動。
2.2 Coach——發揮教師指導示范作用
新課標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了強調,并不是對教師教學重要性的否定,而是對教師的指導示范作用提出了更具體更全面的要求。健美操作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和指導教學中應全面考慮理論知識的講授和運動實踐的展示,營造良好的教學課堂氛圍、把握適度的課程教學節奏、優化既有的課程教學內容、考察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釋放課程的良好育人潛力。同時,教師作為課程的執行者和引領人,應不斷提高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研究能力,打造自身過硬素質,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展現更為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2.3 Team——以小組競賽為抓手,營造團隊促學氛圍
健美操小組競賽旨在通過團隊合作、小組比拼的形式,營造出積極良好的“以組促學、以賽促學”氛圍。小組競賽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活動要求和統一的指導原則,同時鼓勵學生自由分配小組;在小組間的比拼和競賽中,學生在趣味性的競技情境中展示自我,以良好的狀態完成教師布置的課程任務;在小組比拼競賽結束后,教師、學生和觀眾對小組的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基本能力、獨立性和創造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判,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也能夠更加高效地釋放自身潛力,在相互的合作和比拼中培養科學鍛煉、終身運動的意識。
3 總結和展望
新課標的全面深化實施對健美操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產生了很多新的挑戰。模塊教學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亮點,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健美操實踐教學的長期探索中,通過構建“ACTIVE”六維一體的健美操教學模型,充分挖掘健美操教學中“健”與“美”的運動特色,發揮教師指導示范作用,利用全媒體手段無限拓展教學課堂,以小組競賽為抓手營造團隊促學氛圍,創新編排激發內生學習動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交流探討促進教學相長,是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推動高中體育事業改革的有力實證研究。期待隨著改革不斷進入“深水區”,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建設能夠為體育事業發展和全民素質提高發揮更大的基層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