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會
【摘? ? 要】當代小學生大部分都為獨生子女,長期處于被家庭溺愛的環境當中,導致缺乏對周圍人的感恩,認為自身所受到的一切待遇都是理所當然的,長期下去容易對學生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研究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感恩教育? 內容?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13
感恩教育應該被作為學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其要求教師在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教育學生具備優秀的品質,其中就包括要有一顆感恩之心。語文教材中已經融入了感恩元素,如果語文教師能夠深入發掘并合理利用,不僅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也會發揮巨大作用,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
1.感恩自然。學生應當擁有感恩自然的心,感恩地球母親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感恩湍急的黃河孕育華夏兒女生生不息;感恩西湖美景為繁忙的社會生活增添一抹別樣的風情。
2.感恩祖國。通過日常的語文課堂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夠體會祖國的壯麗河山。面對這樣偉大的祖國,學生應該懷抱感恩之心,為祖國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3.感恩父母。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他們在學生的生活當中自然而然扮演著領路者的角色,是孩子們的依賴。學生應該了解到父母為了自己付出了很多艱辛,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是最自然也最深刻的。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根據教材內容抓住時機開展感恩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地運用教材內容開展感恩教育,將時機把握好,使教學內容得到深層次的挖掘,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品德上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僅應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主題的理解,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的教育。教師應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身邊的可利用資源,有效地開展教學。例如,在學習《憫農》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為了使學生得到深層的教育,應合理地設計教學方式,將一些帶有剩飯剩菜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于圖片的感受,讓學生認為這是一種浪費食物的表現。借這個時機,教師將課文引出,使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能夠聯想到浪費糧食的情景,通過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能夠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含義,對古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應該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之后結合課文的學習,教師可以將感恩的話題引出,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吃飯的時候應該感恩的是哪些人,有的學生說出了農民,還有的學生說出了父母,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自己每天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和爸爸媽媽傳遞給自己的,所以應懷有感恩的心情來對待他們。
(二)故事感化促進學生感恩認識水平的提高
小學生的思維都是以形象的方式為主,這與他們的身心特點還有大腦的發展狀態有關。小學生普遍都比較喜歡看故事、聽故事、講故事,這是他們學習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感化進行感恩勵志教育,通過這樣的方式去促進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可以通過舉一些傳統的、帶有感恩勵志性質的小故事,引導學生進行感恩的認識和認知。
例如,在講到《論語》里有關孝順的語錄時,教師就可以引用傳統的《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或者有關童話故事去進行有關孝順的感恩勵志教育,用生動的語言去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使學生在感恩教育的課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的心理感受,在故事中引導學生體會背后的哲理,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體驗人生的哲學,而不是呆板、機械地講大道理。這樣的課堂效果遠遠比直接說的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使感恩勵志教育融入學生的心中。
(三)聯系實際生活,實現知行合一
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認知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雖然小學生已經具備了對事物和行為的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但是卻始終無法將之踐行到自己的生活中,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了知而不行的效果。例如,在《棉鞋里的陽光》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文章中媽媽和“我”分別為奶奶曬被子,家人之間的關愛和體貼充滿了和諧和溫暖,美好的情感在家人之間傳遞。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時,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僅僅要讓學生認識到文章中的“我”和媽媽對老人的尊重孝敬,并且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如何關愛長輩,讓語文學科向學生滲透的品德教育不僅僅浮于理論層面,而是要更加具體可行。
(四)感自然之恩
語文教學工作受到課本的限制,很多相關題材的文章不能大量收錄,因此在知識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針對這種情況,便需要教師精選出優秀的課外文章對課本進行補充,幫助學生增加涉獵,讓學生在擴寬知識面的同時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品德。
例如《特殊的葬禮》這篇文章,是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記敘文,核心思想在于環境保護思想。文章對賽特凱達斯瀑布的變化進行了記敘,用十分精煉的語言進行了表意深刻的描寫。語文課本當中的文章受到文體局限,對于環保知識的闡述并不夠詳細。學生在學習課本文章時只將注意力放在文字的表面,而沒去體會文章的深層含義——大自然的恩情,對此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補充,向學生普及環保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環保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學會感恩自然。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們要提高語文核心素養,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地教會學生學會感恩。感恩教育不需要好高騖遠,要從理解關心父母,為父母分憂等不起眼的實事、小事做起;尊重老師,不忘教導之恩;團結同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發現生活的美,過智慧人生。
參考文獻
[1]史明星.感恩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20(4):34.
[2]單福玉.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