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恩江
摘要:科技的發展,各領域的技術水平逐漸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更加廣泛的今天,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學生的德育培養中占比大、影響廣,在學生養成良好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的道路上益處良多。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如今是教育領域的焦點問題,由此提出的新要求也需要初中的教學工作者引起重視,要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常態。
關鍵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對策
現階段許多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缺少創新,將道德與法治變為了單純的“說理”,忽視了融合傳統文化,使教學缺乏發展性;還有的課堂中理論占據了大部分,而對實際的聯系匱乏,阻礙學生將知識活學活用;同時教師缺少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作為思想性極高的學科,道德與法治應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因此,新課改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不僅要用心,更需要智慧,才能在結合課程特色的基礎上實踐性地實施。基于此,文章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初中學校雖然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關注投入更多,但是由于思想品德類課程的特點和教師教學模式陳舊導致的課堂氛圍壓抑的問題也十分顯著,且單純的理論化的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到這門課的實際效用,總給人一種泛泛而談的感覺,學生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師不主動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模式過于單一,無法保證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甚至有的教師急于求成,教學內容過于側重道德知識,自身對最新的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不到位,無法給學生更明確生動的講解??偟膩砜矗斚鲁踔械赖屡c法治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應對策略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文字較多的課程,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但是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又不乏教學案例。通過創立相關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通過引起學生對某些生活情景的思考,可以促進他們感悟生活,使得他們的情感得到培養。不僅如此,情景教學法還能讓學生在對案例情景的思考中培養正確的法律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2.采用有趣的教學融入方法
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任何東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樣,給學生指明道路,幫助他前進。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若一味采用傳統的講授法,一味地灌輸,學生可能無法體會、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有趣的教學融入方法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3.有機整合課堂教學,開拓學生視野
現在大部分教師只是把微課作為跟ppt并列的一種資源呈現形式,并沒有作為教學的一個必須環節,由于微課具有傳播性、網絡型等獨特的優勢,恰恰能作為線上教學往線下教學延伸的過渡,也可以作為線下教學總結、概括、凝練知識的方式和手段,這樣就把孤立的線上講講課,放放多媒體,與傳統常規的課堂教學有機整合一起,賦予微課新的功能,不再單一的是資源的載體,而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比如知識整理、學生掌握度考察、課前的預習引導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擺脫課本的桎梏,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的優勢,尋找優質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然后制作成微課視頻,體會道德與法治的豐富性,或是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課外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利用微課進行課外學習,擴寬視野。
4.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學生之所以聽課低效、產生倦怠,與老師的教學水平是分不開的。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略顯枯燥的課,教師“教”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教師的“教”應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創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應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與其他科目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時代性特征更加突出,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應隨之調整,如在教學理念教案編寫、教學設計等方面,要適時更新。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終身學習理念適用于每個人,包括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應不斷促進自我成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講授的內容調整教學方法,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具靈活性。這不僅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體現,而且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增強吸引力,給道德與法治課堂營造愉悅的氛圍,使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愉快學習。作為與人關聯性極強的學科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謂是身負重任。學習道德與法治,不僅需要學習理論,更需要由理論上升為實踐,在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樹立并積極踐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現實需要。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吸引學生主動融入課堂,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5.發揮外部環境的引導作用
毫無疑問,家庭和學校在學生受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理念,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在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家長,應當注重學生各科學習,督促學生各科均衡發展。如此一來,學生也會在家長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對各科的客觀認識。學校應當擺正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位置,擁有充足的道德與法治師資力量,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作用。對正在成長的初中生而言,學校可以適時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學校氛圍的熏陶下,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人是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社會這一外部環境。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逐步解決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倦怠,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促使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祖國的蓬勃發展,提供一支可靠的人才儲備軍。
參考文獻:
[1]馮開江.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課堂實效性[J].學周刊,2019(4).
[2]岳仁省.如何改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現狀[J].黑河教育,2020(7).
[3]徐旭.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研究[J].華夏教師,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