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玉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創新,初中階段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探討最多的課題,如何實現初中語文創新課堂,圍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深度探究。以往教學活動中,通常情況下都是有教師教為基礎,這種先教后學的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對學生今后成長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改善當前教學模式,采用創新思想來彌補當前的不足,打造一個動態課堂,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思維運用能力、積極探索能力等,成為課堂上的小主人。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構建初中語文創新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進行了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課堂;有效路徑
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引領時代潮流的必將屬于——創新。教育也是如此,沒有創新的思維和理念,總是停留于傳統老舊模式中,在起點原地踏步是難以突破、難以維持的,只有不斷地創新、大膽嘗試,打破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能走向全新的領域。在以往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堅持應試思想的教學理念,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這種形式非常死板、被動,讓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很大的惰性,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自律性,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教學形式不斷改進、創新,通過新穎多樣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為課堂中一道閃亮的光。
一、創新理念,改善課堂氛圍,挖掘學生潛能
想要在教育教學中進行改善和創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轉變教學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這個職業一直以來踐行者教學的責任與擔當,播撒愛的種子,因此創新就要從教師的思想理念開始抓起,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決定著未來的發展。在初中階段語文課堂中,教師的理念有所更新,隨之而來課堂的氛圍也會有所轉變,直接聯系著學生的心理情緒、學習狀態,秉承“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應當將學生視為自主、發展、具有潛能的人,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積極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降低自己的姿態,使整個課堂氛圍呈現出溫暖、關愛、歡樂的場景,同時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教師要采用激勵、肯定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如,之前不擅長發言的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教師要說:“非常好,有自己的想法,再接再厲”,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回應:“見解獨到,有想法”等肯定的言語。學生如果回答不具體、有卡頓,教師要耐心引導:“慢慢說,不著急”給予思想上的引導,這樣的課堂氛圍能夠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深度挖掘,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實現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二、創新模式,提升探究能力,拓展語文思維
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內容比較深,在課上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來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參與討論和探究,通過問題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由問題情境來轉變課堂狀態,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制造知識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們的思維重現活躍,在課堂上發生思維“碰撞”,能夠由一個問題來進行“爭辯”,由淺入深逐漸加深難度,鍛煉學生思維應變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為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做好鋪墊。教師一定要積極主動去幫助每一位學生,耐心教導,將學生的困惑逐一解除,樹立學生自信心,為他們提供適合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滿足他們提出的需求,讓學生們放松心情、排解壓力的同時可以暢所欲言,制造歡快輕松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故鄉》這篇經典文章時,教師需要通過解讀課文內容前提條件下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摒棄傳統老舊的教學方法,引入多元化情境為課堂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的知識轉變得更加直接具體,通過語言文字的整理、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多元立體的結合,在學習這篇小說時結合作者的所見所聞,通過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節點來呈現。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進行探討交流,通過《故鄉》這篇課文的學習,將課文中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等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以多視角、多角度來分析課文,體會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抓住小說人物形象、結構主題、小說特征,學習起來更加容易流暢,思維定位更加精準,有效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態度,對教材內容深度鉆研,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性格特點來創設多樣靈活、新穎豐富的教學模式,時刻保持創新的思想理念,為學生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感,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陸世生.創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4}(05):38-39.
[2]王靜.以新時期為背景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分析[J].新課程,2021,{4}(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