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君
摘 要:如今的教學體系更重視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列為新的教學目標。在新形勢下開展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將傳統文化理念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學習中,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思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實質性作用。本文將對傳統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展開研究,探究出高效的教學方式,促進高中學生全方位綜合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批判性思維 高中語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2.011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高中語文教師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講解理論知識上面,忽略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意義,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失去深入學習的興趣。為了改善這種教學現象,新課程改革中將教學重點放在核心素質教育上面,在傳統文化背景下開展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意識到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作用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之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主要載體,因此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應該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不會思維的人根本不可能準確的使用文字進行有效表達,思維的嚴謹程度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思維的形象程度決定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在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基礎提升語文傳統文化,而提升思維能力要以科學的教學方式作為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拓展思維,通過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1.語文課程教學主體不明確
傳統教學理念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基本上都是處在被動式、壓迫式的學習狀態,教師主導著整個教學節奏。長時間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逐漸失去批判性思維,在后續學習中會過多的依賴教材和教師,不主動進行思考。由于語文課程教學主體不明確,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略語文知識背后蘊含的情感和真理,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2.師生忽略批判性思維教學
現階段,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批判性思維教學力度不強,導致大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批判性思維對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未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導致學生逐漸養成被動學習、依賴他人等不良學習習慣,同時也限制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全方位綜合發展。
三、傳統文化下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培養措施
1.構建良好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新形勢下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意識到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平等、尊敬、理解的教學原則,結合適合的教學手段和語境,為學生構建自由、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以教學高中語文《荷塘月色》為例,教師在備課時搜集現實生活中荷塘月色的圖片,將其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利用教學設備將課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看到的景象去想象課文中的真實場景。教師讓學生組織語言將自己想象的場景描繪出來,然后去思考作者這樣描寫想要表達什么?借此引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通過這種探究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從而更積極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借助教學問題引出觀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新形勢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知道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借助問題引發學生質疑,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教學問題,鼓勵學生針對問題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去論證,探究觀點的正確性。在學生的質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不合乎常規的觀點,教師不能急于否定,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觀點中存在的問題,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十分活躍,更深層次地理解教學內容。
以教學高中語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教學設備播放備課時搜集的一些奧斯維辛相關資料和視頻,讓學生對這所“二戰”時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結果對文中存在的矛盾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課文中的矛盾點:“文章先描述布熱金卡的美好景象,但是后面又寫了這是最可怕的事情,這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這是不是前后描述矛盾了?”教師在聽完學生的觀點后,不要急于給予回答和評價,而是提出問題:“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大家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描寫?”以此來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讓他們通過自己預習和熟讀課文,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通過這種引導式教學,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發其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課程教學效率。
3.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能力,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傳統文化背景下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抓住這個階段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特點、興趣等因素,根據這些因素設計教學內容。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樂趣,更深層次地理解語文知識,強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教學高中語文《拿來主義》為例,教師將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融入整個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預習環節設計針對性教學問題,如讓學生圍繞課文的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來繼承和發展外來文化”進行預習,讓學生通過預習對晚清的文化思潮進行了解,對張之洞在文章中主張的“中體西用”思想與嚴復主張的“全盤西化”思想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對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進行一個全面的認知,感悟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中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4.發揮語文寫作教學作用,增強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語文寫作是檢驗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進行語文寫作時可以看作是展現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寫作過程中審題環節就能體現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語文寫作的真正作用,讓學生通過寫作增強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給學生設計一個場景,讓學生根據場景進行寫作,場景內容:一位農民經人介紹購買一塊土地,他有兩個土地使用方案,一個是在這塊地上種植糧食和瓜果蔬菜,一個是建立養殖場。但是農民在開發這塊土地時,發現這塊土地中存在很多毒蛇,請幫這位農民設計一個合理的土地開發方案,或者問題解決對策。學生在針對這個場景解析時逐漸出現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覺得農民被騙了,可以走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利益;第二種觀點是農民是沒有事先考慮周全,自己承擔所有損失;第三種觀點是農民可以發揮這些毒蛇的作用,將其轉化成自己的利益。從學生這三種觀點可以看出,第一種觀點是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給農民提出解決方法;第二種觀點是建議農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三種觀點是建議農民面對現實,尋求新的出路。由于三種觀點有著不同的出發點,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利用批判性思維全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觀點用文字描述出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開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將傳統文化理念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語文學科傳統文化的提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作用和影響因素,通過構建良好課堂教學環境、借助教學問題引出質疑、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能力、發揮語文寫作教學作用等手段,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徐松華《傳統文化下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文理導航(上旬)》2021年第3期。
[2] 程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學教學參考》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