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霖
摘要: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教育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教育領域也進行了深入的變革,不斷地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改進,以期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在小學的科學教育中,提倡以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所以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展開項目學習,既是對單一化教學方式的一種優化改進,同時也是一種有益的教學嘗試。對此,本文基于項目學習對小學科學教學實踐進行了探究,旨在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項目學習;小學科學;教學實踐
小學科學課程屬于一門基礎性課程,其在培育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教學思想及模式的限制下導致科學教學實踐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這就需要對小學科學教學實踐進行創新改進,更好地滿足現階段社會對人才培育的需求。從項目化學習來看,其是以問題為導向培育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在科學課堂中以項目為基礎開展探究性活動,既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拓展,還能夠更新教學理念及模式,這對于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的優化改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結合教學內容,明確項目任務
從項目化教學的角度分析來看,其是將整個項目活動交給學生來完成的一種探究式教學活動,在整個活動之中學生有著自由的探索空間,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應用項目化教學模式,確定項目任務則是開展項目教學的重要步驟之一,而在整個項目教學中科學教材則是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實施項目教學法則需要教師全面分析教材,并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對項目任務進行明確,并監督學生全面落實項目任務,以此來全面發揮項目學習的作用和效果,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教學《沉和浮》這一章的內容時,科學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寫在黑板上,目標主要以三維目標為主,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為:1.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2.掌握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3.掌握浮力的概念。教師在后續制定計劃及項目研究的過程中需要督促學生以黑板上的任務目標為知道,然后結合本課內容來明確項目任務,以此來為項目活動的開展做鋪墊。
二、設計驅動問題,促使學生研究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則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情況與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驅動問題,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通過問題引導促使學生深度進行項目研究,以此來激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收獲。對于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最好設置開放性、復雜性的答案,確保能夠促使學生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實現對驅動問題的解答,并能夠給出充分且詳細的理由,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對于驅動性問題的設計則需要采用清晰明確的語言來緊扣項目中心,并定位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技能,確保學生能夠聚焦驅動問題。由于探究屬于一種持續性的活動,所以學生在驅動性問題的引導下收集信息、數據,并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提問,獲取最終的問題解決方案,在逐步收集項目答案證據的過程中實現深度的探究。例如,在教學《動物》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來設計驅動性問題來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對于問題的設計如下:1.圖片中動物的名字都是啥?2.這些動物吃什么?3.這些動物白天活動還是夜間活動?4.這些動物有天敵嗎?5.這些動物的共同特點有哪些?從問題的設計來看,既沒有突出本課的項目任務,同時也沒有突出問題的啟發性和層次性,這樣的驅動問題必然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低階的認知逐漸地獲得高階的認知,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新問題并通過多種途徑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增強項目驅動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另外,對于驅動性問題的設置既需要重視問題的啟發性,還需要重視問題的興趣性,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從而獲得良好的體驗。
三、創設生活情境,活躍學習氛圍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學者就意識到了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聯性,從小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角度來看,興趣則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所以在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情境導入則是激活學生興趣及主動性的有效舉措,同時也是活躍學習氛圍的重要舉措。從科學這門學科來看,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通過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來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并在項目化實踐中導入生活情境,在激活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增強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食物》這一章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使用計算機中的剪輯軟件剪輯和編輯美食的視頻,并將人們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制作成PPT,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展示。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紀錄片,將各地的美食呈現給學生。同時,在素材的選擇上教師需要盡量選擇學生一天中常吃到的食物,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在為學生展示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我們每天都會吃掉大量的食物,那么為什么吃完食物我們就會有飽腹感?食物中有哪些營養呢?然后引入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容易接觸到的食物素材,然后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以此來激活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知識探究中,從而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結束語
總而言之,從項目學習模式的角度來看,其本質就是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應用到實驗課程之中,通過網絡資源對課上與課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以學生為主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期間教師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以此來增強科學教學實踐的科學性、有效性。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則需要善于運用項目化學習模式來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合作能力,在突破傳統模式限制的基礎上來提升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筱筱.項目化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6):15-16.
[2]李俊.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科學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2-3.
[3]戴玉梅.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