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杰
摘要: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但跨境電商人才供給卻滯后很多。國內多數高校尚未構建系統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輸出人才的能力與素質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教育投資和培養政策上也存在諸多問題?!笆濉币巹澖ㄗh中指出,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對跨境電商行業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需求,高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迫切需要在政策的引導下構建系統的培養模式,緩解人才供給壓力,促進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日漸成熟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10.5萬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16.66%。,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從2011年至2019年的九年間增長數額近6.3萬億元??缇畴娚痰难该驮鲩L也帶來了電商行業從業人員的數量也在迅猛增長。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我國電商服務企業直接員工數量超過 400萬人次,帶動就業3000萬人次。
1 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現狀
1.1 人才培養數量分析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爆發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面對疫情,跨境電商異軍突起,成為企業打開國際貿易大門的重要通道。疫情當下,一方面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另一方面跨境電商人才供給的缺乏。我國高校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人才供給需求量存在較大缺口。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成交額為? ? 美元,直接需要跨境電商? ? 人次。目前,我國高校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學校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院校或者二級學院,大部分院校才剛剛開始籌備建立跨境電商專業,從專業開始招生到畢業至少需要3-4年時間。
1.2 人才培養質量分析
就目前我國能夠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學校來看,大多數學校是將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專業、市場營銷專業、電子商務或者商務英語專業的一個方向。很少有高校把跨境電商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開設。從開設的課程上看,大多數學??缇畴娚虒I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全面系統的開設相關課程,大多數的課程仍然是開設傳統的外貿實務、商務英語、市場營銷等課程,而跨境電商所需要的跨境電商平臺操作實務、網絡營銷、跨境物流等課程很少開設。另外,作為跨境電商專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相關實踐課程的開設也很匱乏。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高校培養出來的跨境電商知識結構、實踐能力都遠達不到企業的需求。
2高??缇畴娚倘瞬排囵B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跨境電商行業發展需要的是具備以下能力的人才。第一,外語溝通能力。跨境電商人才應該能夠熟練地與客戶進行溝通,同時能夠閱讀外文咨詢、產品描述及函電的寫作。熟悉跨境電商平臺的搭建及其運營管理基本流程,對常見電商網絡工具的實際應用予以掌握。第二,外貿業務能力??缇畴娚倘瞬艖撌熘獓H貿易規則,合理使用國際商務禮儀,對海外倉儲及交易風險有控制能力,同時掌握國際貿易各種單證的填制及對外貿易的各種手續的辦理。第三,國際市場營銷能力??缇畴娚倘瞬胚€應該熟知各貿易國的文化、習俗、語言以及法律等專業性的知識,掌握其消費、思維與生活等方式,熟悉國際市場營銷常見方式,根據不同國家、文化以及消費對象的進行不同產品營銷策略的制定。
國際貿易、商務英語等專業畢業生較為熟悉外貿業務,但他們的電子商務知識與能力并不突出,對外貿電商平臺的操作與應用尚不熟悉;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較為熟悉電子商務平臺操作,但他們并不熟悉國際貿易的業務流程,缺乏外貿實踐經驗??缇畴娚唐髽I缺少兼具國際貿易與電商特征的綜合性人才。
跨境電商在中國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所以,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是爆發式的。由于目前開展跨境電商的學校并不多,沒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跨境電商的人才培養方案尚不成熟,幾乎沒有明確定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沒有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實驗實踐課程體系更是無從談起。
2.2 課程體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數高校仍然是將跨境電商作為相關專業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或市場營銷的一個方向,開設課程與這幾個專業并無太大差異。開設課程包括外貿實務、外貿單證操作、外貿實務流程、國際貨運代理等課程??缇畴娚倘瞬潘枰目缇畴娚虒崉?、網絡營銷以及更實用、實操的課程很少開設。個別學校因為沒有可以勝任跨境電商課程的師資將跨境電商課程設為線上課程。另外,實踐實訓課程單一??缇畴娚滔嚓P實驗課程的教學軟件或實踐平臺仿真程度較低,學生使用這些實踐平臺練習之后并不能使跨境電商技能得到提升。學生只能在實踐平臺上進行簡單的編輯商品、推廣店鋪等,沒有機會去系統的學習商品知識、物流配送等環節,對跨境電商的運作仍然是一知半解。
2.3 教師隊伍匱乏
我國各高??缇畴娚虒I的師資隊伍配備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當前跨境電商的專業教師基本上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從相關專業(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轉來的教師,這一部分教師受固有知識結構和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很難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導致知識結構老化。另一部分是高校從跨境電商企業引進的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這一部分教師通常的上課方式是開展講座或指導學生實操。這類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講課缺乏教學設計、很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掌握操作流程和技巧。
2.4 校企合作不深入
目前,我國高校跨境電商專業與企業合作大多還是停留在表面,比如一部分高校只是與跨境電商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將企業作為實習基地,而實際上并無實質上的合作關系。由于高校培養的跨境電商人才質量并不能達到跨境電商企業的期望值,所以校企合作并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企業合作動力不足。
3高??缇畴娚倘瞬排囵B模式分析
3.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應該將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為企業提供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的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同時應該密切關注跨境電商發展的趨勢,了解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積極探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積極走訪跨境電商行業、企業,認真聽取相關專家的意見,明確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模式等問題,其實做到專業與產業、行業、崗位對接,著力培養跨境電商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
3.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做好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是非常必要的。高校需要鼓勵專職教師進入企業進行項目學習、鍛煉。借助項目實施的過程,教師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行業特點。在項目實施鍛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企業的業務管理、信息化實施的過程等進行提煉和總結,轉化成教學案例,充實教學案例庫,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能力。高校也可以對從跨境電商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培訓,并與專職教師進行互聽課,開展觀摩課活動等,旨在提高兼職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
3.3? 加快推進實踐、實驗平臺建設
跨境電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應該加快推進高校集教學、模擬、實踐、培訓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孵化平臺。平臺應該以實際店鋪模擬運營為載體,讓學生真實體驗跨境電商操作的所有流程,從而掌握跨境電商實踐操作技能。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跨境電商平臺上注冊店鋪,利用平臺銷售產品,成功出單后,可以為利潤與平臺共享。這不僅能失效校企互惠共贏,更能培養學生的跨境電商操作技能。高校應該加快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室的建設,跨境電商專業的負責老師應該積極了解最新的模擬跨境電商交易的教學軟件,并將軟件引入教學,增加實驗課時。通過跨境電商實驗課的學習和練習讓學生掌握跨境電商交易的流程和技巧。
3.4? 加快推進校企合作
高校應該與有規模、有意愿的跨境電商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從學生進校到頂崗實習,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全過程參與培育跨境電商人才。在學生大一入校時,感受企業文化、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崗位要求等,讓學生對跨境電商企業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安排大二、大三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企業進行實習,讓學生對跨境電商流程有初步的認知,同時通過實習查漏補缺,填補理論學習的空白。安排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在企業進行輪崗實習,全面了解跨境電商企業的業務流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實操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讓學生在產品銷售、推廣過程中,系統掌握跨境電商的知識體系、技能要領。學生頂崗實習技術后,優先供合作企業選拔人才。
高校應與企業共建“跨境電商生產性實訓基地”,學院為學生提供項目啟動初期團隊組建、工商注冊等方面的援助,企業為學生的創業提供技術指導、商品貨源。通過創業項目的實施,提升學生獨立運營項目的能力,降低學生創業風險和成本,提升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校企雙方為學生提供在真實的跨境電商平臺上進行貿易實戰的機會,共同培養跨境電商創業型人才。
結語
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行業對高素質的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國高校培養的跨境電商人才從數量上遠不能滿足行業對人才數量的需求,另外從人才質量上講也不能滿足市場對跨境電商人才質量的需求。高校應該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明確培養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快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跨境電商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培養出高素質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跨境電商綜合性人才。
(作者單位:安陽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莉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6(32):203-205.
[2]鐘玲玲.基于跨境電商產業鏈的外貿電商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5(37):40-41.
[3]何佩蓉,彭鐵光.跨境電商背景下商務英語教學 改革與實踐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446-447.
[4]陳美娟.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析[J].價值工程,2017(34):164-165.
[5]陳亮.高職院??缇畴娚虅摌I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