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茹萌
摘要:面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需求,高校教育承擔著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的重任,首要的就是要注重人才創新素質的養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價值引導、育人功效和氛圍營造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從改進教學理念、夯實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和優化外部環境等方面入手,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
一、人才創新素質養成的重要性
(一)國家發展的需要
面對瞬息萬變的競爭格局與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創新日益成為彰顯綜合國力強弱的指示燈。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在發展任務前不畏艱險,就務必需要創新的引領。惟創新,共命運;惟創新,共發展。創新引領實質上是人才引領,人才是創新的首要基礎。因此,大力培養人才創新素質,既是滿足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在發展變化中掌握主動權的重要支撐。
(二)民族復興的需要
近代中國陷入水深火熱的民族危機中,無數仁人志士立志救亡圖存,先后發起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制度的維新運動以及創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等,均以失敗告終。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進行了百年奮斗歷程,迎來了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這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涌現了一大批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等偉大科技工作者,涌現了一大批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創新人才,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注入經久不衰的活力,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1]
(三)教育進步的需要
教育是保證國家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基礎,關系著人民的日常生活,關系著民族的未來發展,高水平的教育是創新國家建設的重要保證。“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2]教育、創新和人才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興國、科技強國與人才強國的重要意蘊,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才的培養依靠教育,教育借助一定的方式或手段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創新型人才也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可靠現實保證,促進教育的進步和助力建設教育強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創新素質養成的作用
(一)價值引導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成長關鍵期,他們在思想意識漸趨成熟,但是缺乏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看待社會問題上缺乏辨別力,導致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等問題。為此,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領作用刻不容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須以正確的“三觀”教育規范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指引好政治方向;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貫穿到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全過程,促使當代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鍛煉創新品質,這樣才能保證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較高的創新品質,才能更好地符合時代新人的特質,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科學育人
在高校培養人才創新素質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的發揮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鍛煉等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創新素質的培養的育人作用主要體現在培養人文素養和提升道德品質兩個方面。高校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時,通過利用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大學生的修養和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為創新人才的活動提供動力支撐。此外,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通過正確的道德教育促進創新型人才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覺悟、磨煉其道德意志,從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三)氛圍營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營造作用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一種民主科學、自由平等、尊重知識、鼓勵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使當代大學生在其環境中養成自主創新的觀念和意識。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大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新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廣泛利用校內廣播、校園網絡、校報等多種媒體手段宣傳創新的意義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營造一種厚德載物、求是創新、與時俱進的大氛圍,從而充分激發和調動大學生的創新潛能。”[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借此在潛移默化中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產生影響,幫助大學生順利地取得創新成果,服務于社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創新素質養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較為抽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與否,關系到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水平。當前高校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教學內容中,大部分都過分注重專業理論的掌握和學習,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等相關實踐課程開發較少,這就導致了高校教育與實踐的脫節,無法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理論性過強、過于抽象,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緊密,思維空間也較為狹窄,不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培養。”[4]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部分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有重合的部分,因此,部分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會失去興趣和耐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有待進一步豐富。
(二)教育方法較為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對象所實施的教育影響的基本手段,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對高校人才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具有關鍵影響。但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這一教學方法下,課堂教學過分倚重老師的知識灌輸,而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獲取,使得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和培養。長此以往,這必將限制大學生思維的擴散和想象力的發揮,不利于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因此,這種單一教學方法難以滿足高校培創新人才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教育環境較為復雜
高校是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主要陣地,人才創新素質的高低與社會環境的好壞密不可分。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會受到當前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影響。社會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使得人們對于物質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金錢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觀念盛行,這嚴重侵蝕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創新素質的培養造成了惡劣的后果。因此,面對這些不良的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僅僅圍繞社會主流價值觀,把握主旋律,優化外部環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的路徑
(一)夯實利于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教學內容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說,理想信念教育是其核心內容。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內容體系才能主次分明,輕重有序,才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和影響力。因此,在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過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除了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外,還應重視大學生的創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好地促進人才創新素質的養成,就必須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品質等內容融入到大學生創新教育中。同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適當增加奮斗進取、不畏挫折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時代大學生在具備健全的心理品質下,鍛煉其創新能力、磨煉其創新意志利于正確創新素質的養成。
(二)完善利于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才創新素質養成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加以實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人才創新素質培養上仍采用的是單一的理論灌輸法,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動性,缺乏一定的實效性。為此,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教學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理論灌輸法和實踐教育法有效結合起來,在強調理論學習重要性的同時開展相應的實踐課程的學習。這樣既能讓大學生擺脫傳統的“被迫式學習”模式的束縛,自覺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消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見,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認同感;另一方面還能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敢于懷疑和批判,從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素質。
(三)營造利于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外部環境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條件。要營造勇于創新、積極探索、不懼困難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于高校人才創新素質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社會環境的好壞對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要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還需重視社會環境的整治和優化。優化社會環境主要就是凈化社會輿論環境,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占據輿論主陣地,努力營造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有助于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良好輿論氛圍。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培養出來的創新人才既具備良好的道德風尚,同時還具備優良的創新素質。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06).
[2] 習近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N].人民日報,2021-03-07(01).
[3] 王桂月,王樹恩.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軟環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J].科學管理研究,2014,32(02):86-89.
[4] 劉湘順,唐瑩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育的價值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