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沁涔 羅云 曹玲 張逸


【摘要】目的:探究為嚴重燒傷患者實施早期綜合腸內營養護理的效果。方法:從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嚴重燒傷患者中選取86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對照組(n=43)例采取口服天然食品方式行腸內營養護理;觀察組(n=4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鼻飼或口服營養液的綜合腸內營養護理,持續10天,比較兩組患者體重、血糖、血生化指標及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體重、血糖、血生化指標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機體各項指標數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6.98%較對照組25.58%明顯更少,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嚴重燒傷患者護理中強化早期綜合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病情康復,效果理想。
【關鍵詞】嚴重燒傷;腸內營養;早期;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88
在臨床治療中嚴重燒傷屬于危急病癥,受病情影響,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狀態導致其體內蛋白質、體液等大量流失,引發營養不良癥狀[1],隨治療時間延長與病情發展,會損害患者各項器官,增加應激性潰瘍、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所以,在治療早期予充足的營養支持,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保護胃腸黏膜,降低應激性病變發生率,對促進病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有重要意義[2]。本文選取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進一步明確早期綜合腸內營養護理在降低嚴重燒傷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身體各項機能中的應用價值,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嚴重燒傷患者中選取86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患24例,女患19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8歲,平均(45.56±5.34)歲,其中15例熱燙傷、28例火焰傷;對照組男患20例,女患2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0歲,平均(46.13±5.52)歲,其中19例熱燙傷,24例火焰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比。
納入標準:(1)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2)燒傷面積>40%;(3)傷后12小時內入院;(4)未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損傷;(5)未合并臨床可見的消化道出血;(6)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合并中重度休克;(2)合并精神疾病;(3)合并免疫功能障礙;(4)合并溝通障礙,認知障礙;(5)依從性差;(6)因任何因素退出研究。
1.2 護理方法
1.2.1 胃腸營養食品配置
天然食品包括新鮮蔬菜、五谷雜糧、各種肉類等,結合患者飲食途徑及需求,將各種食材合理搭配后,制成流質或半流狀混合食物;營養食品即營養液,其主要成分包括750ml7%氨基酸、500ml40%葡萄糖、500ml10%脂肪乳、200ml0.9%氯化鈉溶液、40ml10%氯化鉀、10ml10%葡萄糖酸鈣、5ml25%硫酸鎂以及10毫升各類微量元素(如磷酸鹽、維生素)[3]。
1.2.2 胃腸道營養護理方法
(1)對照組
在燒傷后10小時予胃腸道營養護理,計算和監測各項指標,持續10天。患者能量來源主要通過經口進食純天然混合流質、半流質食物,若患者存在進食困難或不愿進食現象,可用管飼方式,注入天然流質混合食物補充營養。
(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增加管飼或口服自行配置的營養液,根據患者營養需求,1000~2000ml/天。
1.3 觀察指標
測量并記錄患者體重、血糖變化情況;準確記錄患者腹脹、腹瀉、二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在清晨空腹狀態抽取3~5ml靜脈血,行生化檢測,記錄患者機體蛋白質、總蛋白、白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組間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體重、血糖及血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護理前體重、血糖、血生化指標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機體各項指標數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2 比較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6.98%較對照組25.58%明顯更少,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3 討論
嚴重燒傷患者病情危急,因創面較大,以造成電解質、水分、蛋白質丟失,加之燒傷后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狀態,多有負氮平衡、胰島素抵抗、體重下降、葡萄糖利用率低等表現[4],不僅是增加各種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會對機體免疫系統造成損害,引發各器官異常,增加胃黏膜充血、胃黏膜糜爛等應激性潰瘍發生風險,在傳統理念下,嚴重燒傷患者病情危重,腸內營養支持會增加胃腸道負擔,因此在治療早期,多采取腸外靜脈營養支持,此方式雖可為患者提供維生素、蛋白質等應用維持機體正常功能,但無法滿足患者機體需求[5],導致機體內部各組織出現衰退現象。因嚴重燒傷對患者胃部和結腸影響較大,但對小腸功能影響較小,因此,在治療早期為患者實施腸內影響支持,讓機體攝取充足的營養和能量,促進器官功能及創面恢復,縮短治療時間[6]。
現在醫學理論認為給嚴重燒傷患者實施胃腸內營養支持,不僅是飽腹手段,也是一項重要治療措施,已成為嚴重燒傷患者臨床綜合治療方案的組成部分[7]。在人體中腸道不僅具有吸收、消化功能,也是營養代謝調理、增強免疫的重要器官,胃腸內營養支持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高代謝,有效預防長遠性感染,是保護胃腸道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數據均優于對照組,且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6.98%較對照組25.58%明顯更少,差異(P<0.05)均有統計學意義。此結果充分證明了在嚴重燒傷患者臨床治療中早期實施胃腸道營養支持,對促進創面愈合,縮短治療時間有重要作用。嚴重燒傷患者胃腸功能常受傷情影響,而出現損傷,因此,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改善其門靜脈血液循環狀況有利,增加門靜脈血流量與腸黏膜下血流量,有助于抑制腸黏膜鈉離子、鉀離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酶活性的進一步損害,增強腸道本身的吸收能力,增加機體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量,以葡萄糖和脂肪分解形式直接功能,減少保存蛋白質、糖原異生,有利于嚴重燒傷患者機體高代謝期的營養吸收,維持機體能量均平衡。除此以外,隨著營養液中大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補充,可最大限度抑制氧自由基活性,減少生物膜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的破壞。本文結果表明,為嚴重燒傷患者實施早期胃腸道營養支持,可改善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創面愈合,與相關醫學理論相符。
綜上所述,在嚴重燒傷患者護理中強化早期綜合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病情康復,效果理想,具有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孫萱,張杰,李佳歡,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8,24(9):65-67.
[2]林玲玲.腸內營養支持在嚴重燒傷患者治療中的作用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7, 33(9):897-900.
[3]楊麗,孟完熙,唐寒芬,等.重度燒傷患者腸內營養護理規范的循證實踐[J].中華燒傷雜志, 2017,33(1):53-55.
[4]吳宇文,吳允孚,劉軍.燒傷早期腸內營養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7, 23(8):1566-1570.
[5]吳婷婷,郭澍.嚴重燒傷患者早期營養支持護理方式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8, 40(3):467-470,474.
[6]楊彩麗,徐文舉,李志倩,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7,3(16):31-33.
[7]唐微艷,任海霞.1例重度燒傷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患者血糖控制的藥學監護[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9,16(4):223-226.
基金號課題名稱:南通市燒傷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項目編號:HS20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