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清
摘要:新媒體在推動傳統國家治理模式,向新國家治理模式轉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新媒體視角下,必須重新解讀現代國家治理的概念和內涵,敏銳把握新媒體為國家治理提供的機遇,直面新媒體帶來的挑戰,積極應對新媒體視角下國家治理面臨的挑戰,建立健全網絡危機預警機制,提高政府應急能力,搭建全球多方位的傳播平臺。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內容。需要建立國家治理、公共建設的領導體制,提高政府的國家治理和公共領導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國家治理;公共領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不斷革新,不斷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此外,由于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中國新媒體也悄然打開了自己的市場。媒體是一個時代的英雄,新媒體所使用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將重塑21世紀新媒體市場的輝煌。當今社會,手機功能強大,這使得人們將手機視為首選的通訊工具。媒體工作者和政府領導之間有著深入的合作,政府對信息平臺的使用也提高了其影響力。
一、新媒體視角下國家治理與公共領導的內涵
開放和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的特征。當前,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參與到這樣一個巨大的歷史變革之中。新媒體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促進轉變著傳統模式的國家治理進入新模式。新媒體對政府會有深遠的影響,同時,社會和個人也會迎來巨大的信息傳播革命。就目前而言,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解和對新媒體的定義。一般來說,新媒體是一個一般術語,是信息技術支持的新興媒體和網絡為主體的雙向溝通。它的形式主要包括互聯網、數字報紙、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等。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新媒體經歷著不斷地變化,以多樣的通訊手段、廣泛的觀眾、快速的通信速度、豐富的信息傳播、異常頻繁的互動和交流呈現在我們面前。
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信息只能被公眾被動的接受,其傳播是單向的,但在新媒體時代,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信息的傳播。在新媒體這種交互式的交流中,不斷拓展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渠道。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即時性特點,人們慢慢的喜歡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在互聯網上暢所欲言,公眾越來越關注本國的政治建設情況,公眾的民主參與度也逐漸提高。
對于政府來說,新媒體的興起和繁榮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政府責任和治理能力。由于自由、開放、民主的新媒體特征,公眾習慣性地忽略了自己在網絡中的個人責任和義務。所以,政府應該有效地去領導輿論和拓寬民意渠道,使得公眾可以實現個人的言論自由。新媒體時代,針對一些突發事件所進行的國家治理工作模式發生變化,沒有明確的組織領導,沒有明確的活動安排,沒有明確的階段性計劃,同時增加了管理難度。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存儲的信息傳播量很大,民族地區、國家等新媒體的內容和傳播信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同時,要能夠管理一個國家就必須與時俱進,其治理模型和系統也需要持續的改進。
一個國家的治理需要具有現代民主的特征。它是多方面的、雙向的、互動的和民主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一種新的治理機制,領導人民與中國共產黨一起促進國家的民主、科學以及法治建設。現代管理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管理的現代理念;第二個方面是現代控制技術。國家治理和現代管理的傳統觀念之間的差異,在下面幾個方面得到體現:第一,改變國家治理的主體向多元發展,從容易向復雜的方式發展;第二,依靠法律確定權力的主要來源,而且在社會契約上也開始依靠新媒體;第三,從政府擴大國家治理權力的限制轉向公共領域開放。現代管理技術是利用科學技術改善治理,特別是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應用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體現。
二、新媒體為國家治理與公共領導提供了機遇
(一)增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程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時代也是一個虛擬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國際國內新聞。政府作為傳統大眾傳媒的主體,在信息傳播中進行單向傳播。公眾對公共信息的接受基本上是被動的,傳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形式的傳播具有雙向性特點,公眾獲得的信息質量甚至超過政府。因此,沒有公共空間和平臺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們通常更喜歡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這就要求政府提高公眾領導力,用輿論引導公眾。
(二)加強政府與新媒體的友好互動
新媒體是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紐帶。與此同時,新媒體支持政府的監管,引導公眾輿論,政府和公眾也因此更便于聯系,改善政府的公共決策能力,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政府和新媒體之間的溝通變得積極,因此政府和媒體的關系慢慢變得和諧。在某種意義上,新媒體體現著大眾群體的需求,政府決策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多樣化的公共信息傳播途徑中,新媒體如今成為了主要平臺,公眾在這個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反映在新媒體與政府之間的友好交流和互動上。
(三)提高大眾參與度,優化政府的公共決策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期,越來越多的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國際社會和國家新聞事件方面,人們的獨立意識和民主觀念逐漸增加。在參與政治活動時,公眾也越來越積極活躍,政府自身在做公共決策時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集中體現在公民的政治參與中,公民社會的民主政治人格進一步得到發展。對于公共決策,政府需要引導公眾積極的參與其中,創造一個和諧的氣氛提供給民眾,使政府可以進行民主決策。而新媒體的出現讓公眾參與公共決策可以獲得更多的民主自由,這使得政府內部的改變會從集中變得分散,由單向變成雙向,實行從封閉變為開放式的公共決策。
(四)保證政府公平正義的實施公共決策
政府決策的主要參考因素是公平。就像柏拉圖所說的那樣,公平和正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共決策。新媒體在不斷發展中,參與民主政治的網絡大眾還是比較活躍的,那么政府在執行公共決策時就需要關注人們的意見,更加看重公平和正義在公共決策中的地位。公共決策系統根據政府進行公共決策所參考的原則一般可以分為五個部分。智能系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信息系統和監測系統。進行公共決策之前,政府應該收集公眾的意見,為公眾解決問題。只有這種方法才能確定政府的決策是否滿足了人民的需要。否則當政府與公眾之間發生沖突,政府的公共決策將會受到影響。
三、直面新媒體對國家治理與公共領導帶來的挑戰
在新媒體的時代,一些孤立的突發事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突發事件。通過一個網絡媒體的集群,人們傾向于在互聯網上訴說他們的利益要求,發泄他們的不滿,一方面對于政府的治理能力造成了一些無形的壓力,另一方面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增加管理的困難程度。在互聯網上的群體性事件中,信息傳播速度快,它有匿名、自由和其他特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很容易放大和扭曲原始事件。
四、新媒體視角下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與公共領導力的應對措施
(一)引導網絡輿論,疏導公眾網絡心理
新媒體網絡通信環境創建了一個新的通信手段和溝通模式。傳播的信息從目前現有的問題和沖突看,一方面,新媒體的巨大變化,與相應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改變了公眾輿論形式。另一方面,政府在傳統媒體中未能有效地引導輿論,所以政府與民眾在新媒體環境中應該友好互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面對網絡輿論可以更好的疏導公眾的心理。
(二)建立網絡危機預警體系,提高政府應急響應能力
要想從一個龐大的發展中國家,變成一個網絡強國,這就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網絡危機預警機制,使自身的應急響應能力得到提高。中國從當前的現實情況來說,網絡信息的管理體制還是不完善的,網絡應被利用到國家安全戰略中現有的危機管理機制上,推進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協調統一、協作分工、上下處理,使政府的危機預警與應對反應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保持政府的良好形象,以減少網絡危機產生的不好影響。
(三)提高政府領導力,建設公正規范法治政府
中國正處在傳統媒體時代向新媒體時代過渡的關鍵時期,政府的領導力的提高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建立一個誠實的和高效的政府,改善網絡法律法規成為了重要措施,這有利于改善政府的領導。具體措施如下:首先,解決網絡從源頭上的民粹主義,建立市場公平、公正的經濟原則,使得市場體系變得規范、有序,緩解收入差距不平衡的狀態,讓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第二,我們需要在網絡上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基本的憲法權利,公眾可以利用虛擬網絡表達他們的要求。在互聯網上加強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政府應利用自己的優勢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五、結束語
我國不同級別的領導干部對自己的優勢要進行充分的分析,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中現有的資源,還要追隨時代的腳步,利用新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力和先進的技術,實現政府與民眾間的有效溝通,互相理解,發揮平臺的聚合效應,帶動公眾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也可為國家治理和公共領導提出自己的寶貴建議,不斷完善政府的工作,提高政府的公共領導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惜群,黃蓉.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長效機制的構建[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06):59-63.
[2]張毓強.中國國家軟實力∶路徑現實及其問題性[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05):15-19.
[3]劉小魏,劉筱紅.新媒體時代地方政府決策中公民參與的效力與限度[J].中州學刊,2014(01):20-24.
[4]張慧君,景維民.國家治理模式構建及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社會科學,2009(10):9-15+187.
[5]張淑惠.互惠共生與轉軌中的政府治理[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