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科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極其寶貴的精神文明物質財富,也是現代中國崛起的重要基礎,更是十分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現創新,就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傳承,依靠專業的人才來對其進行滲透和培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傳承過程中適當滲透一些現代化的思想和觀念,體現出人才的重要價值,對人才進行培養,使整體的效果更加良好。在此基礎上,本文針對新時代中職非遺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注意的原則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新時代中職非遺傳承創新人才的有效培養方式,希望能夠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中職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人才培養
當前國家方面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保護認知越來越明確和清晰,對其產生了重視和關注,對于非物質文化傳承方面,通過新的法律體系的構建以及政策制度的落實來為其提供相應的基礎,積極鼓勵非遺文化的創新以及融合。但是實際中有一部分人才中職院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方面仍然體現出極大的不足性問題,導致整體的傳承效果受到了相對應的影響。實際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傳承以及創新,需要將其放在國際化的潮流下,結合中國的本土文化來進行全面性的解讀,了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具有的內涵以及價值,充分使用現代化的傳承方式,使其能夠和科學以及傳統文化產生密切的配合,通過技術以及藝術的結合來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承,并且能夠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以及數字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大化的保護以及發展,反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一、在新時代中職非遺傳承創新方面需要注意的內容
在新時期所開展的相關藝術教育中,需要體現出國際化的視角,從整體上來實現歷史文化的教學,體現出相應的思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來自各民族,但是整體上來說是中國的遺產,本身就體現出獨特性,也是華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精神文明產物,需要對其進行重視。在此基礎上,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創新,就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創新,使其能夠和當前的社會體系產生緊密的結合,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發展傳承在中職的文化體系中,就需要重視中職學生的實際特點來對其進行適當的滲透以及培養,將中職學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創新方面的客觀基礎。
首先,需要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水平。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以及創新的環節,需要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教育的宗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價值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滲透一些先進的思想以及管理體系,更好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并樹立更加正確的思想,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創新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和道德觀。
其次,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同步的創新和傳承。教學過程中,需要使中職學生本身能夠敬畏歷史,弘揚歷史文化,熱愛中華民族傳統的一些優良素質文化,將自身作為文化的傳承人,充分體現出工匠精神,學好相關的技藝。與此同時,要求中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能夠具有開拓歷史的思維,勇于探索和創新,積極地去尋求一些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方式,使其能夠滲透在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體現出相應的創新價值,使學生能夠在傳承歷史的過程中具有先進的創新思維,與時俱進,同步發展[1]。
另外,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教育。需要引導學生對于自我產生更加客觀的認知,更好地去感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歷史,對其進行相對應的傳承以及滲透,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我產生更深刻的認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樹立文化自信,勇于承擔歷史責任,擔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任,了解到自身在未來的發展中肩負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從而能夠使學生基于正確的思想來進行學習,在其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向上、奮發勇敢、自強不息。
二、當前中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創新方面體現出的一些問題
實際中,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需要對其進行相對應的創新和傳承,而傳承則需要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和當前的社會環境產生密切的聯系,通過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來將非遺進行融入,將這種文化遺傳作為一種資源,轉化成為生產力以及產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產生相對應的經濟效益,將其作為一種產品進行流通,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的,使社會經濟能夠實現協調、穩定的發展[2]。在傳承的過程中,雖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是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創新仍然會遇到各種問題,一方面是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環節勇于擔當傳承大任的人們體現出老齡化的特點,而年輕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學習和傳承的過程中體現出耐心不足以及專業性不足的現象,嚴重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和非物質文化傳承價值的體現,導致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氣息極度薄弱,成為了一種高危的產業。一些老齡化的人員掌握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他們去世,這些技藝可能就會失傳,并且在整個社會中絕跡,再也無法展現。由于技藝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學習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漫長的周期和學習歷程,同時學習的難度也會比較大,將其進行應用的環境也并不良好,對于非物質文化技術的要求會更加嚴格,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以及分析和思想情感的升華,才能夠對這些技藝進行精煉,產生相對應的了解[3]。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具體的傳承和應用過程中所獲取的勞動收入相對來說又會比較局限,這就會讓很多年輕人雖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相應的興趣,但是卻對于學習方面產生極度的抵觸,他們寧可打工,也不愿意去學習這些專業性的手藝。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具體的制作過程當中會消耗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基于手工的形式來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要求制作者以及創作的物品之間能夠滲透相對應的情感內容,實現情感方面的有效溝通,而年輕人相對來說會更加浮躁,對于這些需要經過長時間磨煉自身性格的內容缺乏興趣,他們無法靜下心來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即便他們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歷史文化將其豐富,內涵比較深遠,但是仍然覺得這種技藝是屬于20世紀的內容,和他們自身生活的社會環境無法產生融合,也不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基礎,他們將這種文化遺產認為是一種文化的古董,將其保存在博物館中就可以了。另外是當前整個市場環境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定位極其局限,社會中的一些手工藝制品基本上都已經被機器取代,能夠通過機器來完成手工藝品的制作,而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其豐富,同時審美和時尚的特點都產生了相對應的變革[4]。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并不是十分明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存在,通常將其定位在一種禮品、民族工藝制品以及單純的審美欣賞品等方面,這就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應用價值不大,他們在流通的過程中實際價格可能會比較昂貴,將其做成一種高檔的工藝禮品或者是將其進行批量生產,成為一種粗制濫造的地攤貨,不管怎樣的方式都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原本的價值被掩蓋,相關的文化內涵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比較局限,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另外是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制品在其創作的過程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一些記憶基礎上,審美風格也比較落后,和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思想無法產生密切的配合,這就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難度極大,面對著更加豐富的問題,導致相關的工作存在極其嚴重的困擾[5]。
三、新時代中職非遺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方法的一個合理分析
(一)構建良好的教學平臺,真正落實非遺傳承創新人才的培養計劃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近些年教師的學歷結構體系正在產生相對應的變化,但是中職學院的教師仍然體現出極大的限制性,教師的學歷水平還有待于提升,可以適當引進一些更加專業的人才。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多種職業院校的教育方式也越來越先進,教育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使中職院校中一些高學歷的教師占到整體教師隊伍的比例越來越大,這已經成為了中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的共性特點。在中職院校教學的過程中,引進的教師本身需要具有更高的學歷水平。與此同時,中職院校學校方面也需要合理地去創造相對應的條件,讓教師們能夠在其教學和工作的過程中積極進取,努力的深造自己,盡量去攻讀博士以及碩士學位[6]。另外是需要構建形成青年教師的成長平臺,引進一些專業水平更高的年輕教師,讓學校方面來為青年教師提供獨特的教學科研平臺,積極鼓勵青年教師,使他們能夠參加到學術團體中,參加相對應的一些學術交流活動,讓教師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教師們能夠實現相互的交流以及共同的成長,讓教師能夠逐漸成為中職院校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的骨干成員,使教師隊伍來支撐中職院校的教學科研機構發展[7]。另外是需要積極構建以中職院校的高等人才成長的平臺,通過專業人才的引進,結合自身教學過程中一些專業優勢學科的發展基礎,造就并引導形成一批能夠引領整個學科發展,提高中職院校社會影響力的知名人才隊伍,讓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成為學校學術以及技術同步發展的引導者,構建形成專業的教師團隊,使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滲透一些中職非遺文化傳承以及創新方面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體現出教師團隊的重要價值[8]。
(二)基于非遺傳承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
在中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始終明確教學工作中滲透中非遺文化的傳承以及創新理念,就需要重視人才的有效培養。教學過程中可以聯合相關地區的一些藝術劇團,培養相關方面的戲曲專業人才,體現出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其次,需要進一步推進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其能夠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產生緊密的聯合,始終堅持人才的培養目標,形成全面性的專業人才需求,打造形成產教融合、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通人才的培養模式,實現全面性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基礎。另外是需要重視中職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非遺文化特色專業建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比如說一些戲曲藝術方面的培養,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培養出一批擁有藝術傳承、保護以及發展和創新方面的專業性人才,使他們能夠成為文化傳承方面的專業骨干,更好地弘揚傳統藝術的力量和文化[9]。因此需要時刻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的傳承以及創新工作,使整體的傳承效果更加明顯,從傳承傳統的基礎上來挖掘相應的內容,重視發展并提高中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廣度,和各大劇團之間能夠實現相對應的合作,整理編排一批更加優秀的劇目,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現代化戲曲藝術作品。此外,通過開展適當的民間活動來深入挖掘并整理一些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進行滲透,通過特色專業學科的建設來促進中職院校的有序發展。除此之外,還需要積極做好中職院校的繼續教育工作,需要對學生進行相對應的領導,利用當前學校中所具有的各種資源來舉辦多樣化的學歷教育模式,通過多種渠道來進行社會培訓,積極開展教學體系相關的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相關方面的專業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任務。為了加大對人力資源的培養力度,還需要安排專業的人員來參與到學科的建設過程中,明確教學方面的教學內涵和任務,提高學歷教育的綜合水平,加大投入的力度,為未來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以及創新,為其提供相應的發展空間[10]。
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以及傳承人才在其具體的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培養的環節,需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以及傳承人才培養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按照相關的原則來開展人才的培養工作,體現出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杭建.“非遺”傳承的職教路徑研究——以常州飲食類“非遺”為例[J].戲劇之家,2019,36:142-143+155.
[2]金星.基于非遺文化進校園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實施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0:109-110.
[3]王鶯潔.非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高職創新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8:167-168.
[4]沈麗賢,蘭育平,劉永福.基于大師工作室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8:180-181.
[5]徐羽中.藝術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價值及其實現——以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為例[J].藝苑,2020,04:93-95.
[6]羅曉晴,談青豹.高校紡織非遺傳承的有效路徑[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10:191-192+196.
[7]黃琴,周清.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模式探究[J].黑河學刊,2017,02:131-133.
[8]張繼榮.分享經濟背景下的通道非遺創新人才培養有效途徑研究[J].大眾文藝,2017,13:249.
[9]董翠.文化自信視域下景德鎮陶瓷“非遺”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0,3505:117-121.
[10]李愛香,李明洋.“互聯網+”視域下齊魯守藝人傳統民藝傳承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開發[J].教育現代化,2019,681:313-314.
基金項目:中華職教社《現代職業教育與非遺人才培養研究》子課題《非遺傳承藝術表演類項目與職業教育課程有效融合機制與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ZJS-FY-015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 廣西柳州 54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