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漸走入普通高中。無論從課程要求、教學內容還是意義而言,普通高中在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時候,有必要通過課程內容整合、活動和個體咨詢等途徑,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高校專業目錄的不斷更新、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高中生盡早開始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其盡早確定就業方向,選準選考科目,填好高考志愿,避免在就業路上走彎路,降低其就業成本,提高社會人力資源利用率。而無論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故在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下面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研究現狀
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起步的比較晚,社會上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普及程度也明顯落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盡管近幾年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大熱門研究方向,但實際的研究成果卻并不多。
在實踐層面,隨著國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以及各省新高考制度的陸續出臺,眾多普通高中在高考的反推作用力之下逐漸開始思考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據相關報道在為數不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學校中,多數學校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為校本選修課程,僅供部分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學習。更多的學校僅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為德育的一部分,交由班主任以班會課的形式或由心理教師在心理課上零碎地給學生教授相關的知識。可以說目前我國普通高中不僅僅是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實踐少,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而言就已經嚴重缺失。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
二、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融合的課程要求基礎
一方面《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都指出普通高中應加強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引導。
另一方面,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國各省陸續開展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無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都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高考選考科目決擇。選擇不同的選考科目,不僅會影響學生的高考分數,更左右著學生大學的專業方向以及日后的就業方向。因此無論是從高考而言,還是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學生都有必要在高中階段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尋自己可能的職業發展道路,選好高考科目和人生發展方向。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正確看待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高中階段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無論從課程要求、德育方向,還是高考指向,普通高中都應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這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提供了課程設置的基礎。
(二)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具備融合的教學內容基礎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要先對內進行自我認識,再對外進行職業環境的探索,最后通過內外因素的全方位綜合分析,最終判斷、選擇并規劃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及道路。
這當中的“對內自我認識”部分,要求個體對自身的人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認識和分析。這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里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里的自我認識部分。
而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有利于學生盡早找準自我定位、設定學習目標和計劃、挖掘個人潛能。也就是說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有利于學生確定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這些心理品質的建立,能夠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因對前程的迷茫而產生的焦慮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因此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上看,二者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促進發展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育,學生要對自己的人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內在特征進行探索。在這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對自我進行深層次地剖析:一方面學生能夠認識到與人之間天生存在著差異;另一方面他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優勢和劣勢加以掌握,對自身有更客觀的評價,能夠對自我有一個更準確的定位。從而不再盲目從眾、盲目攀比,實現自我的悅納,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揚長補短,促進自我發展。
(二)增強學生目標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減輕學習焦慮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相融合的教育,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為了實現職業發展目標,學生會自發地尋求實現理想的通道,并會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這有利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個強大的內驅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于學習目標得以明確,學習計劃也得到落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迷茫感和焦慮感就會相應地得到減輕。即便仍然難免會偶遇挫折,但有了職業目標的內驅力支撐、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情緒調節的基本知識和職業生涯規劃綜合分析的技能護航,學生能更客觀理智地認識挫折,減輕在挫折事件中所體會到的挫敗感,并能在挫折事件中對自我、對環境進行重新的分析,對自己的學習目標、計劃進行重新調整。
(三)實現人職匹配,降低就業成本,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
人職匹配論認為,只有個人特質和職業特征相協調,才是人和職業的最佳結合模式,并且能讓個人與用人單位在最大程度上受益。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假設:如果學生在高中階段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相融合的教育找準了與自己個人特質所匹配的職業方向,他就會在高考選擇與其理想職業所對口的大學專業,并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以期能夠在畢業時滿足該職業的入職要求,順利地被對應的崗位錄取。
這對于個人而言,所學的知識技能以及所付出的時間都幫助他走向與其人格特質相匹配的職業,這讓他在就業過程中付出了最低的就業成本獲得了最好的就業結果。
于社會而言,培養的人才輸入到對口的行業當中,即培養的成本都轉化為該行業的人力資源,這大大地提高了社會的人力資源利用率,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使人才得以善用。
四、普通高中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途徑
(一)以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實現知識的相互融合滲透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普通高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課程和教學內容融合的基礎。因此我們可優先考慮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和內容進行融合。
可融合的課程內容有:
1.自我探索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自我探索時,可以通過對相關的人格、興趣、能力、價值觀等心理理論進行講解,并通過心理測評等科學手段對人和職業進行量化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人與人之間、職業與職業之間所存在的差別。并在促使學生悅納自我的同時,主動地尋找與自己人格特質相匹配的理想職業類型。
2.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當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到規劃的部分時,可以融入目標管理、時間管理、行為管理、情緒管理等心理學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制定職業生涯目標,更好地對時間進行管理,更有力地把控住自己的行為,更主動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最終促使職業生涯規劃的生成和實施,并保障學生在實現職業理想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整
由于受到各種各樣的內外因素綜合影響,職業生涯規劃難免需要在實施途中進行調整。因此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有必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可利用心理學原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生涯規劃要不時地進行評估、調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增強其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幫助學生克服在實現職業理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和焦慮。
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推動職業生涯規劃,以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二)以活動的形式促進兩者在實踐上融合
由于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未被明文規定要在普通高中開設相關課程,也沒有出臺相應的課程標準要求。部分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升學壓力、師資不足等客觀因素影響,并不能開設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我們仍可以以活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這兩部分的教育。
如在對高三學生進行心理減壓活動的期間,可以融合職業探索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職業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出路,減輕考試焦慮。又如:高一進行入學適應活動時,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活動,加速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高中環境。
(三)在個體咨詢中實現二者的融合
在學生尋求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和迷茫。此時可以通過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手段,減輕學生緊張的情緒和焦慮的體驗,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接納他此時此刻所感受到的焦慮,并引導學生將焦慮轉變成為動力。
而當學生由于學習焦慮等原因而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時,可以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一認清人的發展道路不僅僅只有高考這一條;二是幫助學生找到目標、設定計劃、提升自我,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內驅力、行動力,實現減輕考試焦慮。
結束語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整合兩者重疊的教學內容和任務,組織兩者相融合的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和潛能、形成正確的三觀、樹立理想信念、找到人生目標、減輕成長過程當中的焦慮和迷茫,促進人職匹配的實現,降低就業成本與社會資源的浪費。不管從個體的角度而言還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推動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但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仍處于初期階段,有些看法和結論仍需要通過實踐去進行檢驗、修正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通識教育規劃教材編寫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慕課版:雙色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8
[2]劉洋、班振.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融進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性及途徑[J].教育導刊,2019(10)
[3]胡春森.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鄧璐.生涯規劃教育文獻研究綜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32)
作者簡介:李茵瑜,女,出生年月:1990年6月,籍貫:廣東省東莞市,高中地理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