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教育的核心本質是人,在任何一門科目的德育教學中,教師都需把德育教育融入文化教育。本文主要通過幾個德育方面的案例,詳細闡述我國高中歷史德育教學過程中的傳統德育教育。
教師應通過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作為學生,在德育方面,我們首先要重視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歷史,對歷史知識有一定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這些歷史知識中學到德育方面的知識。課本上的知識往往顯得不夠靈活,但學生不能只把知識點背下來,教師應把德育滲透在教學中,這樣才能保證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德育教育方面做到位。
教師應通過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在學習歷史事件時,教師要通過歷史教訓,對學生進行教育。最能影響學生的,其實不是教師的講解,而是那些真實的歷史事件。歷史事件具有真實性、影響性,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德育教育方面,學生在品德上應做到愛國、愛家。要做到愛國,那么學生首先就要銘記歷史,不忘歷史,也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明白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應該如何做。
舉個簡單點的例子,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教學中, 教師需要讓全體學生重點學習的一個知識點,那就是兩次鴉片戰爭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共性,給當時我國經濟帶來了怎樣的社會影響。課本中有提到,鴉片戰爭前,外國逐年擴大對我國的鴉片商品走私數量,使中國一年中流失的黃金白銀在1000萬兩以上。面對廣州乃至廣東外海鴉片大量走私的情況,擔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奉命前往廣州嚴厲執行禁煙。林則徐收繳了大量走私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此舉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了清政府全國禁煙的強大決心和中國棄絕使用毒品的善良道德。在講解此類歷史知識時,教師可趁機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做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中國人,做一個愛國的中國人。
教師應通過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正視不同的文化與政策。
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教導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對于不同的事物,要用正確、公正的態度去看待,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去貶低它,言外之意就是,我們不能只愛自己喜歡的事物,對于其他的事物則抱著踐踏、貶低的思想。如果這樣,我們不僅踐踏、貶低了事物,同時也貶低了自己的品德,把自己的品德不當回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外交”的學習中,我們首先必須要正確了解中國的民族政策,如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各民族相互依托、共同奮斗,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情況。在這些知識的學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滲透德育知識,告訴學生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政策,我們應持“一視同仁”的態度,對于政策,我們要遵守,對于文化,我們要尊重。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不能單獨進行思想上的口頭教育,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素養,就要把歷史課堂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東臺市安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