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玲玲 陸蓉蓉
【摘要】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成為當前和今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必然趨勢。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高校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初步完成形式上的融合,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度融合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從解析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的問題著手,逐一施策,著力提升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思政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思政
不同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借助網絡、無線網、衛星等,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一種傳播形態;具有容量大、實效性、交互性、跨區域性等特點。[1]根據2018年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未57.7%,在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占比24.8%。[2]由此可見,新媒體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流行的傳播方式之一,而大學生成為新媒體時代最大的受眾群體。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實現三全育人格局,特別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凸顯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4]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成為當前和今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必然趨勢,如何掌握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發展的新規律,在新的廣闊天地中讓思政教育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大有作為,成為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以教育部推廣的“易班”網絡平臺、各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作為一種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出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由面對面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漸發展成為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新態勢,在以高校學生為主要受眾的群體中,網絡思政發展成為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目前,高校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形”融合已經初步完成,但要達到“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仍需時日。[5]
一、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的困境:
1、優質的原創內容匱乏
原創指的是由自己創作的原創內容,非原創指的是轉載、抄襲、洗稿等內容。原創的創作成本遠遠高于非原創,有人曾做過統計:一篇2500字的原創文章,至少需要一個人耗時幾小時完成。[6]因此從短期來看,原創的成本大大高于非原創。但從投入回報率、獨特性、活躍度和轉化率來看,原創卻比非原創更有優勢。由于現代人追求的短平快效應,各大網絡平臺原創內容貧弱,大量碎片化的轉載、抄襲、洗稿的內容充斥著網絡。從各高校新媒體日常發布的信息內容來看,主要以轉載各類新聞、工作通知為主,在創作優質的原創內容方面顯得捉襟見肘。
2、宣傳語言不夠接地氣
列寧說:我們黨的宣傳教育要讓每一個公認、農民都聽得懂。[7]從目前來看,各高校新媒體平臺使用的宣傳語言上還不夠接地氣、不夠生動活潑,不擅長用“網言網語”講故事,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影響力欠缺,點擊的閱讀量較低,遠遠未達到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效果。所謂宣傳語言接地氣,就是將學術語言轉化為群眾日常生活語言,借助網絡平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受眾對象在網絡上的真正融合。
3、網絡思政隊伍的專業性和協同性不足
首先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缺乏,盡管有些高校設置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崗位或相關新媒體工作室,但專業教師匱乏,有些高校覺得這項工作人人可為,人員的調動極為頻繁,缺乏一支網絡思政教育業務熟練、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隊伍。
其次是網絡思政教師體制尚待完善,在網絡思政教育方面的硬件投入是大大增加了,但在軟件配套方面如網絡思政教師的上崗、培訓、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還需加強;此外,沒有明確的標準把控網絡思政教師準入,這也不利于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
除此之外,網絡思政隊伍的協同性不夠也是較為突出的一大問題。從目前發展的形勢來看,各類網絡思政平臺層出不窮,但較多地表現為單線作戰,各自為政的狀態,新媒體力量孤軍奮戰,尚未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高校思政工作人員與思政教師、高校輔導員之間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
4、陣地的監管力和引領力薄弱
新媒體環境中“把關人”對于信息進入主流渠道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目前來看,各種信息平臺參差不齊,各類自媒體的權限審核也較為寬松,任何一個人通過進行相關的信息報備便可以開設相關的公眾號,通過拉攏粉絲的途徑增強后臺關注人數,增加輻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把關人”充分利用了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在大學生群里中進行不良信息的傳播。[8]比如湖北大學教授梁艷萍在各類社交平臺上屢次發布或轉發“涉日”“涉港”等錯誤言論,這些行為不僅觸犯了黨紀法規,也從一定程度上違反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也是極其惡劣的。
5、新媒體的矩陣效應尚未形成
目前,各股新媒體力量勢單力孤,缺乏彼此的相互交流和溝通,發揮多方育人的效果還未能體現。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學校一級的官方網站、官微、官方微博,還是學校下屬的各二級學院管理的二級學院網站、微信平臺都意識到了新媒體的巨大作用和效應。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機制,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事件發生后或各自發聲,或簡單轉載,或創建簡單鏈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所能起到的思政教育影響力也十分有限。對新媒體的矩陣效應的理解,要充分意識到它不僅是體現的多元化的內容,多主體風險共擔;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協同放大宣傳的效果。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的對策:
1、加強網絡原創內容建設,探索網絡傳播新形式。
首先,積極正面的原創內容和主流文化在網絡空間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網絡空間如果不用積極正面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原創內容去占領,不用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去充實,社會戾氣、負面情緒、不負責任的謠言等就會獲得更多的空間,會愈發泛濫。
其次,用權威發言發聲才能引導網絡空間的話語權。網絡亂象頻現,如果不能再第一時間把握話語主動權,用權威聲音引導網上輿論,網絡清朗空間勢必經常面臨挑戰,危險與危機將隨時爆發。
再次,事實證明:擁有互聯網基因比僅僅擁有互聯網思維更為重要和關鍵。因此,積極探索適合網絡傳播的新形式,在加強網絡原創內容建設的同時探索適合網絡傳播的新方式,把內容、形式、效果融為一體,提升網絡傳播質量,與時俱進地探索網絡傳播效益最大化的途徑。
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關鍵是入腦入心。通過挖掘時代感強的鮮活內容,以新媒體思維“精耕細作”,以小故事闡述大道理、以小話題回應大主題,做好價值引領和典型引領。[9]學“習”用典、“微思政”以及“十佳大學生”“自強之星”“優秀志愿者”等欄目和專題,均能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2、探索多樣化的形式路徑,注重教育內容的多元化
新媒體環境下意識形態斗爭日益激烈,多種價值觀博弈日益呈現出非線性多向化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事而新,充分挖掘新媒體環境中的優勢資源,探索多樣化的路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以青年大學生喜愛的、潛移默化的、接地氣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網絡思政育人之中,打造美味的網絡思政“大餐”,讓大學生在參與網上互動的同時,增強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
其次,高校在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時還應注重教育內容的多元化,通過接地氣的形式擴大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通過連續跟蹤等手段,不斷更新傳播路徑,切實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
3、多方協同,創建網絡思政育人共同體
以新媒體為媒介,凸顯育人主陣地,通過多方發力,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打造網絡育人共同體,構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
一是強化網絡思政育人隊伍。建立一支相對固定的網絡思政育人隊伍,重視網絡思政工作者網絡思維模式的培養;定期組織培訓,從事網路思政教育的教師必須獲得相應的準入證;制定配套的考核和獎勵機制,保障網絡思政育人隊伍的穩定和實效。
二是開設輔導員網絡工作室,發揮輔導員在網絡思政傳播中的“把關人”作用,定期在輔導員隊伍中開展新媒體工作素養教育和新媒體制作技巧培訓,加強對轉載、制作相關新媒體信息的審核,發揮輔導員在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領方面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三是組建網絡評論員隊伍,緊緊抓住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鋒人物,以點帶面,將廣大大學生群體吸引到大學習、大討論中來,鼓勵他們通過正當途徑或形式發表言論,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引導廣大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建立學生網絡檔案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所謂“一生一檔案”指的是通過各項數據,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比結果,通過整合網絡思政力量,對重點群體、重點領域和重點事件等網絡輿情采取實時監控和預警或引導。
4、提高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站位意識,加強思政陣地的監管力和引領力
大學生是更傾向于在網上檢索信息、交流想法,是“網絡原住民”的主體。在各種各樣魚龍混雜的信息充斥的時代,加強對學生思想和價值引領,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中急需解決的焦點問題。梁艷萍事件不僅僅是個案,近年來很多高校不斷爆出“丑聞”,這些教師的不當言論甚至顛覆了三觀,在這些問題暴露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對輿論陣地監管力和引領力薄弱的問題,一方面提醒高校要重視新媒體的自激放大效應,對大學生受眾群體的反應要有研究和預判,在應用新媒體工作時必須保持警惕性、前瞻性,塑造正面熱點的同時避免出現負面熱點;另一方面,受社會轉型引發的各類突出問題以及多元化思潮等不利因素影響,在提高意識形態領地的政治站位、強化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主體角色,以及促進規范高校師生言行的制度落地方面還需加強監管和引導。
5、全力打造新媒體矩陣,助力高校網絡思政工作
以微信公眾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搭建新媒體矩陣以增強教育效果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走向縱深發展的必然歸途。構建以校級新媒體平臺為核心,各二級學院、各類社團新媒體平臺為“多點”的多維矩陣;在信息推送和傳統時,官方新媒體平臺率先推送優質信息,各二級新媒體平臺進行再次轉播或轉發,產生乘數效應,增強學校網絡輿情引導和覆蓋能力,實現重大主題傳播同心、同步、同向、同行,形成互動交流的思政格局成為新媒體矩陣的重要思路。[10]通過眾媒體共同發聲,調動全部傳媒資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助力高校網絡思政工作。
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重要載體和平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力、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需要思考的問題。為適應“95后”、“00后”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呼應高校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高校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在師生輿論引導、思想引領工作下大力氣,加速在互聯網開疆拓土,全力在移動端排兵布陣,積極構建由學校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組成的多維矩陣,另一方面在故事化創作、規范化運作上下功夫,探索出以新媒體為載體、平臺的凝心聚力、服務育人的新思路、新路徑、新機制。對于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新媒體平臺都是嶄新的領域,探尋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加強學習;發揮傳統思政教育的優勢,與網絡思政教育互為補充,將“面對面”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與“鍵對鍵”的新型工作方式相結合,努力實現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媒體.
[2]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08_291306.html.
[4]崔瑞換高振華.擬態環境中網絡思政育人的困境與范式構建[J].高教學刊,2019年第15期:165-167.
[5]張璐云.新時代高校網絡新媒體思政教育平臺創新建設與發展[J].科教文匯,2020年5月(中):19-20.
[6]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m.toutiao.com/i6811950198126805511/.
[7]宋丹陽王青山.微時代環境下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新路徑——以“微信”為例[J].法制與經濟,2015.
[8]崔瑞換高振華.擬態環境中網絡思政育人的困境與范式構建[J].高教學刊,2019年第15期:165-167.
[9]河北經貿大學:新內體矩陣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新陣地[N].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9-11-27.
[10]韓雅麗于建業.讓新媒體成為思政工作新陣地[p].江蘇教育報,2017-8-25.
作者簡介:顧玲玲,女,1982-,江蘇南通,漢族,思政講師,教育學碩士,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科長,思政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陸蓉蓉(1982年——)工學碩士,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教務科長,助理研究員。
課題: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新媒體背景下“口袋”思政模式研究(基金編號:2019SJB605);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一系一品”黨建品牌“基于微信平臺的‘口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