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熙敏
摘要:本文針對高中生物教學現狀提出構建高效教學課堂的五項舉措:教學場景生活化;組織方式互動化;教學手段信息化;建立自主型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這些舉措的應用,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水平,最終收獲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物;高效教學;構建模式
引言
為了應對高考,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通過傳遞理論知識、教授做題方法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可想而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必將對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在新高考改革的教育大環境下,傳統的生物教學課堂暴露出教學方式刻板、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效率低下等諸多弊病,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因此,本文從教學過程的各個組成部分入手,提出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新模式、新方法。
一、教學場景生活化,鍛煉實踐能力
高中生物課程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和做題技巧的做法很不可取。即便學生因此提高了學習成績,他們也無法將所學內容運用于實際生活,不利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與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宗旨是相背離的。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創設更多的生活化場景,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機融合,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與活躍度。
例如,在學習“酶的作用和本質”時,教師在對酶的概念進行詳細講解之后,便可提問學生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學生經過充分思考后發現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初步水解為麥芽糖,因此食用米飯饅頭等淀粉含量較高的食物時久嚼不咽會感覺到甜味;含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更強就是因為加入了人工合成的酶制劑,它們能有效清除衣物上的油漬和污垢。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實例令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的催化作用。教師也可鼓勵學生思考生活中出現的生物問題,通過動手實操驗證自己的觀點。比如,生物教材中提及的釀酒活動就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機會。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查找資料,設計釀酒方案,展示最終成果,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充分吸收課堂新知,而且在課外還要補充相關理論,極富趣味性與可操作性。
二、組織方式互動化,培養合作精神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觀指出,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當創新組織形式,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種組織方式尊重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友好親切關系的建立。小組交流與溝通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實現自主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應對形式過分關注,應當積極參與各個學習小組的討論,適當給予指導意見。教師也應嚴格把控時間,在各組交流匯報完畢后及時進行梳理總結。
小組合作這一形式非常適用于生物實驗環節:在學習“細胞膜——系統的邊界”一節時,便可以2-3人小組形式完成制備細胞膜的實驗。一人負責制成臨時裝片;另一人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蒸餾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小心吸引;第三人或第一人在顯微鏡下觀測并記錄細胞變化。實驗完成后,先進行組內交流,再進入組間討論。除了書中實驗后的探究性問題,教師還可提出更多的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是否存在其他的制備方法、如何通過實驗準確得知細胞膜的成分、細胞膜有什么功能。小組合作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教學手段信息化,助力知識內化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課堂上,教師是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主導者,僅靠板書、口授與電子課件完成授課。然而,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發展階段,教育領域也應盡快實現教學手段的逐步更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是相當抽象、復雜且枯燥的,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困難。如果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輔助教學,那么便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在“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節中,教師在課程剛開始時便可利用生動有趣的視頻動畫向學生們展示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從中概括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的完整過程。教師也應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互動分享作用。例如,學生可將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或感悟發布在討論區,與同學或教師進行課后交流;教師也可在平臺上分享學習資源,舉辦課外創新型實踐活動,如“生物保護方案設計大賽”、“微生物的培養與觀察”和“翻轉課堂——自制生物微課”。
四、自主型教學模式,促進自主學習
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深遠的影響。教師可采取“先學后教,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在每節課前提供10-20分鐘的教學視頻、相關資料和配套練習,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中設計探究活動,令學生以多人小組的形式自行選擇并完成任務,在課程快要進入尾聲時分組匯報研究成果并聽取他組學習收獲;最后,教師對各組進行點評和答疑解惑,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以“動物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章為例,學生在課前已經利用教師分享的教學資源做好了預習工作,教師在課中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分為神經調節、激素調節和免疫調節三個大組,向他們提供與這三種調節類型各自對應的發展歷程、實驗報告等文字材料,要求學生對它們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不同調節的原理與過程。
五、啟發式教學方法,鼓勵獨立思考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與促進者的職能,以啟發式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是激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有效方法。以學習“細胞的失水與吸水”為例,教師結合實際生活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賣菜小販要經常在果蔬上灑水?”“一直嗑鹽瓜子,口腔內部是什么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細胞吸水與失水的生物學原理,再請他們運用該原理解釋這些生活中的常見問題,起到鞏固所學新知、鍛煉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的積極作用。
結語:
在高中生物教學工作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議題。生物教學效率的提高可以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組織形式等維度考慮,并加以完善,最終實現學科教學的三維目標,推動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
參考文獻:
[1]韓晶.淺析高效高中生物課堂的構建策略[J].學周刊,2020,{4}(10):53-54.
[2]康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策略[J].求知導刊,2019,{4}(25):51-52.
[3]梁振.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高考,2021,{4}(06):109-110.
[4]王君.芻議高中生物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4}(06):208-209.
[5]辛莉.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