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荷芳
摘要:微課是國家社會科學發展下的一種必然趨勢,它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入到其中,使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課堂變得有畫面感。小學生對英語課的學習積極性,被這種畫面感完美的吸引了出來。微課的出現開拓了小學生在英語課上的學習眼界,小學英語學習資料也變得個更加豐富。微課對小學生的英語教學課前預習、課中夯實基礎、課后復習鞏固有很大幫助,英語課堂教學成果比較顯著。培養小學生對英語的自學能力,以及提升了教師在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對小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查漏補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小學英語;教學;自主學習;微課優勢;微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1、微課應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一)、微課滿足了人數多,大班的個性化
在大班學習的課堂上,由于學生人數過多英語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位小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情況,對每個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也很難了解。微課的出現,解決了學生人數多無法照顧全面的情況,對于進度與需求不一樣的英語課程學習的小學生,都做到了對不同學生滿足與個性化的需求。
(二)、微課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微課融合了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方式,以一種全新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微課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的靈活多樣的方式,像自由控制學習小學英語的視頻播放速度與次數。根據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速度和效果來調整學習進度。
(三)、微課有利于優化小學英語教學過程,拓展學生的眼界
微課是以圖片、動畫、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的,將小學英語教學中一些知識點的重點、難點抽象出來,以一種更加豐富有趣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以便于學生更好更快的理解學會小學英語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微課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小學生學習資源以及學習視野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
2、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的使用,為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學質量、學習效果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微課幫助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更好地進行聽說讀寫。微課的應用使小學英語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一)、微課輔助小學英語預習知識點,建立健全知識體系
微課預習是小學英語課堂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微課預習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更好更快地學習英語知識。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就是先自己理解的預習,不懂得地方看微課小學英語教程提示。改變傳統的小學英語課程預習方式,以一種全新的小學英語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小學英語學習質量。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小學英語課前預習,對學生小學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幫助很大,便于課堂上教師小學英語教學進程的順利推進。微課發揮著輔助性作用,它有效的提起了學生對小學英語的認知興趣。
(二)、微課輔助小學英語課后復習鞏固,為學生查漏補缺
傳統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中,英語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小學生出現沒聽懂、不理解或注意力不集中錯過知識點的情況難以補救。微課視頻它具有重復播放的功能,在學生課后復習鞏固小學英語的時候,可以把之前沒聽懂、沒學會、忘記的、錯過的知識點全部補救會來。所以教師在小學英語微課視頻的錄制制作中,小學英語教學視頻要短而精細。學生在小英語課后復習鞏固中,達到因材施教、彌補差異性,做到查漏補缺。微課的小學英語課后復習鞏固,有助于小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利用碎片化時間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率。養成自主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培養小學生學會英語課下時間彌補課英語堂上學習不足,夯實小學英語知識。
3、結語
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其優勢。利用微課視頻的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等視覺力的沖擊,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記憶力。微課對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微課教學有效的提高了小學英語教學的信息化程度;以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呈現給小學英語教師和學生、創新的教學方式以及全新的教學情境,充分的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改善小學英語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小學英語教師可以把微課和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課中教學和學生課后鞏固復習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微課教學優勢,促進學生的小學英語能力全面發展。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素養,培養適合小學生的心理學習素養。避免單方面灌輸情況出現,要以樂趣的視頻形式,引導小學生自主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 42.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 31.
[3]胡鐵生,詹春青.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5- 69.
[4]余勝泉.微課雖小,應五臟俱全[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19.
[5]曹周天,微課程制作要樹立四種觀念[N ].中國教育報,2013- 0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