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雅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小學低段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其語文學習質量,教師需要對學生們的學習現狀進行深入研究,查找限制學生學習效率的根本性因素。而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調查結果,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質量,真正培養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教法結合;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075
小學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圍繞“優化學生學習質量”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在教師看來,良好的語文教學環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所以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應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故而,教師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法,意在加深學生們的知識學習印象。同時,教師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幫助學生們拓展大量課外閱讀內容,希望能夠切實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一、引入信息技術教法,加深學生知識印象
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學習于動態化的教學內容時,能夠表現出很強的學習專注度。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是形象的、具體的,所以選用動態化的教學內容,并為其匹配相應的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得到滿足。因此,教師為學生們設計教學內容時,需要引入相應的動態化教學內容,希望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效率。
例如,在指導學生們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教師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雪地腳印的相關圖片,然后問學生們:“同學們,老師聽說大家都很聰明,那么老師可不可以考考你們呢?”“可以!”學生們回答。“下面老師要為大家出一個謎語,謎面是: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千變萬化六個瓣,飄呀飄呀落下來。大家猜到是什么了嗎?”在教學展示的動態圖片引導下,學生們緊隨其后就猜出了謎底是“雪”。
通過信息技術的動態化教學演示,使得學生們能夠對所學內容有更強的關注度,進而使其課上的相關知識學習更為積極主動。所以,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動態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應用,能夠使其在學習語文知識期間,對所學知識產生更有效的知識聯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們留下較為深刻的語文知識學習印象。
二、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需要教師采用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綜合分析當前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們若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則會在實際學習期間,表現出極為強烈的求知欲,對應的課堂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明顯提升。所以,這便為教師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設計空間。為了有效調動其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為學生們設計相關趣味性教學方法,以此幫助學生以更加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趣味性的語文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學習《稱象》一文時,就可以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培養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語文知識學習質量,教師決定為學生們設計故事性的教學情境,以此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意愿。首先,教師為學生們初步講解“曹沖稱象”的故事過程,使學生們能夠清晰理解這個故事的發生起因、經過和結果。而后,教師引導學生們將其故事化改編,使之成為學生肉眼可見的課本劇目。學生在設計故事性情境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表演的樂趣,從而使劇目表演更為精彩。最終,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學生能夠在相應的故事化情境中投入表演,并切實提升了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指導作用。
三、拓展課外閱讀內容,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閱讀理解經驗的過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閱讀知識內容,教師決定采用課外閱讀拓展教學的方法,對學生們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教師為學生們精心篩選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使之從多個角度進行語文閱讀理解的教學指導,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還可以為學生們拓展相關的古代寓言故事內容,如經典的《自相矛盾》、《拔苗助長》和《老馬識途》等。通過教師為學生們展示大量的閱讀理解故事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閱讀學習興趣,并使其在興趣的引導下,獲得閱讀理解相關文本內容的能力。
三、設置趣味作業,增加人生體驗
高效、有趣的作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致,還能讓所學的知識得以延伸和拓展,豐富學生體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教師或是重視作業量,實行題海戰術;或者固守陳舊理念,不能創新;亦或是存在消極懶惰心理,根本不布置作業……這些行為和想法導致作業不能發揮其價值,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诖耍姨岢鼋ㄗh:重視作業價值,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如,在教學《媽媽睡了》后,我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請大家畫兩幅畫,一幅畫是文章中媽媽睡著的樣子;另一幅畫是自己的媽媽睡著的樣子。筆者布置這項作業的目的,一是體現作業的趣味性,二是為了引發學生對媽媽的感激之情,加強德育教育。第二天,我檢查大家作業時發現很多學生只是完成了第一幅畫的創作。我詢問了大家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得知學生印象中的媽媽根本沒有睡覺的樣子。早上學生起床時,媽媽已經準備好了早餐;晚上學生睡覺時,媽媽還在干家務。筆者贊成學生的看法并將作業完成的時間延長了一周。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小學低段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們的學習現狀進行系統性的調查研究,并位置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此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玉玲.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19(32):37-38.
[2]蘭靜.小學低段語文“1+X”閱讀教學策略初探——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祖先的搖籃》一課為例[J].亞太教育,2019(06):25-26.
永嘉縣甌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