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棟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與創新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教學改革。只有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水平。基于此,本文就如何針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改進與創新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學生語文認知水平,促進當前高中階段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讓學引思? 教學理念?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向重視文化素養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水平不斷發展,有關教育部門逐漸開始重視語文閱讀教育水平的提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注重培養學生優秀的閱讀能力,使其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才能為我國的未來培養出優秀人才,才能承擔起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的重擔。因此加強高中閱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學生缺乏積極性,學習目標不明確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傳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一般是由教師作為課堂主導,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樂趣,從而對學習缺乏積極性。所以,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明確自身的學習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思考,以便于鍛煉自身探究能力以及邏輯思維。
(二)教學缺乏創新性,講授模式單一化
傳統教學通常教師都習慣于在講臺上發號施令,學生習慣于聽從命令,這一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所以教師要注重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以及講授形式上的創新,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通過創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教學的必然趨勢。
(三)師生缺乏互動性,溝通交流需加強
傳統教學模式強調“師長為尊,教師為本”,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間的溝通頻率以及交流互動。由此導致教師無法真正得知學生心中所想,教學方案也不能因材施教。所以教師應注重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減少學生對于教師的疏離感,更加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便于教師因材施教、針對輔導,明顯提高了高中階段語文閱讀的教學有效性。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改進與創新的教學意義
(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多元化以及教學模式多樣化,因材施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1]。只有用心掌握了閱讀的意義之所在,通過閱讀精準找出每篇文章的要害并對其加以簡練總結和觸類旁通,最終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通過大量的素材閱讀,不僅有效能增加學生語言量、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名著的個人理解,從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滿足教育發展需求
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現代教育觀開始逐漸由“以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旨在更好的推動我國教育發展,滿足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更多樣化的需求。其中,高中語文是高中教學科目中的基礎而關鍵的科目之一,閱讀教學更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高中高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中,閱讀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教師的教學重點逐漸向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轉移,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為目標。
(三)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推動傳統文化傳承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階段中的關鍵時期,首先要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通過長期、大量的閱讀積累一定的傳統文化相關知識。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和語言相融相通的趨勢日益明顯。“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的現象已經不足為奇,所以教師更應加強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有從小閱讀我國經典著作,樹立起正確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好的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永久傳承。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改進和創新的具體策略
(一)有效創設生活情境,提高閱讀課堂娛樂性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通過生活情景的有效創設,營造輕松愉悅、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思維之火,在有意識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還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譬如通過組織讀書日、舉辦朗誦比賽、開辦班級周刊等趣味性教學活動,既激活了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又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的“填鴨式”“滿堂灌”為主,學生卻收效甚微。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現代化信息技術資源的應用,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不斷進行思想碰撞,通過學生各自奇思妙想的融合、碰撞,實現了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充分釋放學生個性,從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三)促進養成閱讀習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緊扣文章內容進行高效教學,更要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譬如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之外將擴大學生閱讀量也看作一項基本任務,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并養成堅持閱讀以及摘抄經典詞句、素材和故事情節的良好習慣,以此擴展自己的知識層面,促進自身閱讀能力的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進行有效的改進與創新從而打造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新時代語文課堂,有助于改變學生對于傳統語文閱讀的刻板印象,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只有以學生為教學根本,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讓閱讀教育真正滲透進學生的生活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范茂玲.創新高中語文教學策略,強化閱讀理解教學效果[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20(08):91.
[2]張升森.創新引領,風景這邊獨好——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J].高考,2019(20):114.
[3]白天云.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語文閱讀、寫作創新教學[J].漢字文化,2019(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