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個性化閱讀教育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關鍵方向。教師必須尊重和保證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成果。在基礎漢語課程中,教師應重點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知和興趣,優化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閱讀經驗,并深入挖掘課文的情感元素,使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終使閱讀理解能力不斷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現狀;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向學生教授漢語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應訓練學生的能力和對自學的熱情,使他們學習對語文感興趣并渴望獲取語文知識,積極提高漢語水平,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語文教師應認識到閱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閱讀教育的發展需求相結合。面對教育的挑戰,并采用合理的解決方案來提高閱讀教育的質量。
1.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互動
首先是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一些老師問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目的。通常,在問一個問題時,會使用“這是嗎?”和“這是對的嗎?”之類的詞。這些問題毫無意義,不能指導學生,并且可能削弱學生的回答能力。小學生對此沒有興趣,他們的理解力相對較弱,并且沒有合理的交流溝通,將導致學生養成懶惰地思考和木偶式回答的不良習慣。
其次是學生的“被動”交流。閱讀教育中的“老師為主體”這一概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想。由于閱讀本身主要是基于講座的,教師對學生的自學和探究學習缺乏信心,從而導致了“說和聽”的教育狀態。在這種基于演講的課程中,即使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這是一種被動交流的狀態,而不是學生的積極參與。交流和溝通的過程由老師管理,學生的反應屬于老師預先設定的類別,學生在課程中扮演“配角”,也無法發展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2忽略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
學生會受到個人成長環境、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之間的心理、思維、學習和個人發展差異,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環境、教學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不同的需求,教學模式的應用強調了各個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學生覺得教育目標太高,他們不理解,還有一些學生覺得他們的教育目標太低,沒有挑戰性。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
2.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2.1培養個性化閱讀意識,激發閱讀興趣
基礎漢語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育的過程中,小學生不了解個性化閱讀的含義,并且大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個性化閱讀的情感,這使得很難對閱讀材料中包含的單詞和句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展個性化閱讀。教師必須確保學生從淺層到深層了解個性化閱讀的本質,以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驗閱讀內容的感受,理解個性化閱讀的內涵,從而獲得閱讀經驗并提高學生的水平。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玩游戲,或者看到和聽到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因此老師可以提供感官享受,以吸引小學生對個人閱讀的注意力。
2.2學生自主進行課外個性化閱讀,以提高他們的閱讀品味
首先,可以擴大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的課文,找到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課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從而使他們對作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其次,在學習了另一個單元的文本之后,學生可以找到與該單元具有相同文本體裁的書籍,并使用該單元的老師教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通過提供有關如何在課堂上閱讀以及在課堂外擴展閱讀的指導,可以擴大閱讀寬度,加深閱讀深度并增加閱讀品味。
2.3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并保護他們作為閱讀主體地位
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定的教育目標,適當調整自己的教育目標,并有計劃地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指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基礎的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此過程中,教師適當指出問題是否適當,并向學生提出一定的角度和問題的方法。在問題分析過程中,學生應注意尊重學生無與倫比的閱讀經驗,讓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內容,保護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如果出現偏差,老師可以指出委婉指出,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取向。
2.4優化教學方法,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
個體閱讀教育要求教師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而學生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無法更自然地進行閱讀活動,更難以體現他們的個性,使他們可以通過游戲進行教學或創造情境。老師可以分配小學生模擬情境,并通過角色扮演來減輕課堂的氣氛。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挑選愿意扮演的角色,然后組織小學生在表演時展示文章的內容。表演結束時,可以組織小學生閱讀文章,從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含義,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用,對學習信心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結束語
小學個性化閱讀理解教育的問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優化個性化閱讀理解教育,必須綜合各種影響因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中,應在個性化閱讀教育中更好地運用優化策略,發揮個性化閱讀教育功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致華 . 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7(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