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恒星
摘要: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思想感情的一種教學活動。但由于學生閱讀量太少,導致詞語積累少,詞不達意.缺乏寫作的興趣;二是學生生活單調枯燥,導致題材缺乏,寫作時無話可說;三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導致作文時方法欠缺,偏題離題。由此可見幫助學生做好寫作素材的收集,實在是作文教學的首要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生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來,我發現好多學生作文無話可寫,擠牙膏一樣:想一點寫一點,寫一點想一點。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學生的知識面不夠寬,對生活觀察不夠細致。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從哪里來?從何處入手?這就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書籍、走進電視,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情感,進而積累作文素材。在教學中,我教給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引導學生平時多積累素材,用時方能信手拈來。
一、走進生活,積累素材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流,文章猶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如果遠離生活,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沒有真情實感可言。例如,有些學生寫勞動,不是三言兩語,就是胡編亂造。但是,如果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參與,那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一)從生活實踐中獲取寫作素材。
農村小學生,生活、勞動經驗比較豐富。幫父母澆菜、鋤草,清掃落葉,冬天鏟雪,在學校打掃清潔區衛生……這些都為學生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我鼓勵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多用心思考周圍的萬事萬物。
如:一同學在《清潔區趣事》中寫道:“……輪我們組打掃清潔區了,正是楊花飄落的時候,風兒好像有意捉弄我們似的,將楊花刮落一地。掃著掃著,突然,一大束楊花像炸彈一樣在我的頭上炸開了花,同學們聞聲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沒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掃帚蹲在地上整理頭發。唉!真慘……”試想,假如沒有這份真實的體驗,哪能有這么“飽滿”的語言!另一位同學在《草莓熟了》中寫道:“踏進草莓園,草莓的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草莓隨著微風的吹動跳起舞來,一顆顆紅透了的草莓把草莓園變成了紅色的海洋。草莓好似一位位害羞的少女,用綠葉遮住自己紅紅的臉蛋。我摘下一顆嘗了一口。哇!酸酸甜甜好滋味!”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同學們的習作不再“干巴巴”,而是變得很“很飽滿”! 在觀察、發現、體會中充實素材,才能寫出感情真摯的好作文。
(二)從課外活動中搜尋寫作素材。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葉圣陶說過:“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我引導學生從課外活動中豐富作文內容,在活動中用心觀察,搜集材料,才能寫出真實、自然的好作文。
如:在學校舉行拔河比賽之后,及時組織學生互相交流,談談比賽的心得體會。有的學生說出自己比賽時的激動心情,有的說出自己是如何拔的,有的學生深入分析了勝負的原因,還有的學生談了比賽時的緊張氣氛。同學們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老師再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重點,幫學生理清思路,為他們寫《拔河比賽》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學生能順利完成這篇習作。一同學在習作中寫到:“在這次拔河比賽中我們班雖然輸了,但我認為我們卻是第一名,因為我們五年級的同學沒有六年級同學力氣大所以輸了。隨著‘一二’的口號,我們的勁兒往一處使,同學們手都磨紅了,燕鈺鑫和金栩嫚由于站在最前邊,摩擦力很大,手都磨出了泡,為了集體榮譽,同學們都用盡全力了,我覺得我們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是六年級無法比擬的。”如此同學們既在玩中獲取知識,增長技能,又在課外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激發了寫作的靈感。因此,生活是作文的基礎,靈感的源泉。
(三)從節日里捕捉作文素材。
我們要善于利用節日適時進行感恩教育并及時捕捉作文素材。因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家長的不易,有的做做家務活,有的為父母排憂解難,從自己的行動中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體驗到成就感,這樣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充分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氛圍,幫助學生捕捉作文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如:母親節,為了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體會到母親的辛勞與不易,結合品德與社會課進行教育。我特意在母親節的前一天組織“驚喜的禮物”主題班會活動,鼓勵孩子們中午替母親洗一次碗,晚上為母親洗一次腳。活動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但每位同學都能如期在班級做匯報,而且都能生動形象地寫出自己在整個 “孝心行為”中的心理活動。字里行間流露的全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想法,因為是“真心話”,批閱這樣的文章也是一種享受。
二、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法。“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葉圣陶、朱自清《國文教學》)“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到用時方恨少”都是講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
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大方名家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匯、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扣緊教材進行專項的素材積累。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科學、哲學、天文、地理,廣泛閱讀,吸收營養,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蘇東坡說:“書高如海,百貨皆有”,知識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
三、走進多媒體,積累素材
農村小學生受條件限制,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不多,但家家都有電視、手機、電腦,可以使“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有節制地觀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又增長知識的節目。例如,中央臺的《新聞聯播》,政治、經濟、文化知識應有盡有;《綜藝大觀》包羅萬象,讓學生足不出戶領略到世界各地的奇異風光,風土人情;還有《百家講壇》《開心辭典》等,可讓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生在看中聽,在聽中想,在思中感悟,從而不斷地提升情感世界,激活心靈感受。
總之,通過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廣泛閱讀、走進多媒體等,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素材,再適時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才能下筆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