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經常能看到班上發生這樣的情景:兩個幼兒為爭搶同一個玩具而哭鬧;有幼兒拿著玩具,自己不玩也不愿意給別的小朋友玩。這些舉動體現了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園里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在家都是被寵著、慣著的,很容易養成只愿意拿人家贈予的物品卻不愿意分享自己物品的舉動。作為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日常生活引導幼兒懂得“與同伴分享”,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分享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是同伴間團結友愛、相互關心更深一步的表現行為。我們說的分享,是把個人喜歡的東西、好的情緒及自己的收獲與別人一起分享的過程。這也是幼兒靠近團體、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強有力的方式。
教師可通過文學作品培養幼兒分享認知。好的文學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好的童話故事、詩歌等都能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因此,利用講故事、表演故事內容、唱歌等多種方式來引導幼兒,讓幼兒知道和同伴做游戲、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那就是真正的快樂。如:《南瓜做的家》故事中小熊由于自私的行為沒有了朋友,自己很孤單,當小熊和動物朋友們一起分享它的漂亮的南瓜房子時,它獲得了朋友。我在講完故事后,引導幼兒自己看圖中小熊臉上表情的變化,讓他們來把表情演一演,進而拋出問題,幫助幼兒更深一步了解小熊表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小熊高興是為什么?(動物們夸它的房子漂亮)小熊不高興又是為什么?(怕動物來自己家玩,把家里弄臟)后來為什么小熊又高興了?(動物朋友們幫小熊把房子修好了,小熊邀請動物朋友們到自己家玩),根據提問讓幼兒一步一步通過回答感受小熊的一些內心的情緒變化,并同時引導幼兒進行故事內容的表演,讓幼兒充分感受到以自我為中心的膨脹(拒絕小動物)—克服自我中心(沒有朋友的孤獨)—與人分享的快樂(讓小動物來做客)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讓幼兒知道分享的快樂,懂得要控制自己的自私行為。
教師可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幼兒分享體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幼兒受到影響,所以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把自己所見所聽的有教育意義的事情講給幼兒聽,和幼兒分享快樂、憂傷,在無形之中使幼兒受到情感共鳴。逐漸地,幼兒也會分享自己的一些開心的、傷心的事情,有時也會把自己做的夢講給同伴聽,和同伴們一起分享他當時的情緒。
另外,通過遷移感情的方法,引導幼兒換位思考,能夠使其感受來自同伴的情感,逐步養成積極的、正確的心理體驗。例如:一次,迪迪小朋友拿來一本精彩的故事書《恐龍的秘密》,小朋友看到了都想看,可是迪迪不肯借書給小朋友,怕他們把書弄壞。我覺得教育時機到了,于是走到迪迪面前,拿了他的書說道:“這書歸我了,你要看,怎么辦?”迪迪不假思索地說:“借我看看吧?!蔽摇蔼q豫”著說:“如果我不愿意借你,你會怎么想?”迪迪想了想說:“不開心……”迪迪這時明白了,馬上對小朋友們說:“誰愿意和我一起來看書呀?”很快大家又和迪迪一起玩了。在平時的生活中,幼兒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隨意且自然的狀態,教師看到這些現象后及時進行隨機的教育,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使幼兒逐漸養成喜歡和他人分享的好習慣。
教師可利用幼兒的日常交往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幼兒學到了分享這一概念,慢慢地就會形成分享這一情感意識。幼兒在感知這方面主觀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感受事物,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因此出現的分享舉動可能會不太穩定。有些幼兒在教師面前愿意和同伴交換玩具,但教師不在的時候,馬上拿回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假分享”,其在和小伙伴游戲中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教師要盡量給孩子們創造出更多的交往空間,鼓勵幼兒主動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幼兒相互交流、商量,引導幼兒能分享自己的東西和同伴一起看、一起玩。同時,在玩玩、看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間的合作,使幼兒喜歡與同伴做游戲。在幼兒間有矛盾發生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從別人的角度思考,讓他們學會顧慮他人的感受,形成換位思考的意識,繼而擺脫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與他人合作、共享的品質。
分享是一種綜合性行為,是同伴間團結友愛、相互關心更深一步的表現。我們說的分享,是把個人喜歡的東西、好的情緒及自己的收獲與他人一起分享,也是幼兒靠近團體、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強有力的方式。教師應利用合適的方法培養幼兒,讓他們產生分享的意識和欲望,讓幼兒的這個分享行為更穩定。教師還應建立合適的分享規則,讓這個行為得到有序的規范,使幼兒學會分享這一行為,也為其以后養成好的品德素質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千燈美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