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家校合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家長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學校教育環境的優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可以通過建設互聯網交流平臺、家訪、舉辦家長進校園活動等方式開展家校合作,提高學校的育人水平和家長的教育水平。
目前,部分家長對家校共育理念不夠了解,未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很少主動與教師聯系。有的家長較關注子女的成績和在校表現,不重視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個別家長錯誤地認為教育行為僅僅是教師的工作、學校的責任,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任其自由生長,遇到問題甚至無原則地向孩子妥協,或過度行使家長的權利,大到課程設置,小到校服材質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干預學校工作。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夫妻雙方教育觀念不一、家庭關系不和睦或離異、隔代教育或親屬教育等原因,家校教育觀念無法達成一致。那么,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加強家校合作,使教育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從而達到教育利益的最優化呢?
與時俱進,采用互聯網交流平臺,構建家校合作的重要橋梁。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和有效溝通??墒请S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有的班主任有時無暇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非常希望有一種更好的相互聯系和溝通方式。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家校共育的方式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發生了很大改變。移動互聯網可以讓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進行任何方式的通信。這種通信模式為傳統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移動端家校共育模式。這種模式將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家校共育連接起來,是信息時代下家校共育重要的發展方向,它搭建起了學校、家庭之間溝通的橋梁,使得家校雙方能夠及時、方便地傳遞信息,有效解決了家校之間溝通難的矛盾與問題,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得到關愛服務?;ヂ摼W給學校、班主任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率的溝通渠道,而且交流過程中可以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充分實現了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教育格局。
繼承傳統,訪出“家校共贏”新合力。蘇聯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確,家訪在增進和加強家校間的溝通和聯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訪不僅僅是教師與家庭之間進行有關學生信息的簡單互換,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親自登門走訪,可以讓家校之間輕松達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與支持的情感共識。教師、家長、學生三方處在同一空間,談論的焦點與重點集中在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思想動態上。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登門家訪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關懷的溫暖,讓學生意識到:老師放棄休息時間,不辭辛苦來到家里是為了讓自己及時改正缺點,督促自己進步,而且老師對自己在校表現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自己。教師應以真誠的愛,溫暖學生的心,家訪讓教師走進學生心里,溝通了師生感情,為班主任工作揚起了風帆,也為家校合作打下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繼往開來,家長進校園是提升家校合作的質量保證。目前,還有個別家長仍然存在教育是學校單邊教育活動的傳統觀念,并且強行給孩子指定發展方向。因此,僅開展形式單一的家長會,往往效果欠佳,很難實現開家長會的初衷和預期目標。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交談、講座、家長進校園等多種家校共育方式,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問題,給予家長一些科學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指導,讓家長逐漸優化教育理念和觀念,樹立科學的育兒觀,采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學校教育工作,與學校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更好地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學校一起為孩子營造更有利的教育環境。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和家庭都應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彌補不足,形成教育合力,最終實現家校共育,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管理。總之,只有教師和家長在教育觀念上達成一致,才能真正地把兩股教育力量擰成一股,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濟寧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