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聰
摘要:數學知識貫穿整個學習生涯,而小學是打下良好基礎的階段。這個時期不僅要學習數學的基礎性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夯實基礎,而且還要通過這個階段的學習建立起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有用性及趣味性,幫助學生更有效果地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外獲得創新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好。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引言
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正處在如火如荼階段,素質教育已推行多年,教學手段和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為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開了廣闊的局面。學生數學知識的傳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還是發生在課堂教學階段,這就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手段,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學生。
1、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1.1可以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小學階段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更加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體育也算在成績之內的今天,學生的全方位、立體化發展趨勢已不可避免。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能夠讓學生開拓思維,提高創造力與想象力,為數學乃至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2可以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個性,在創新中發掘自我潛力與感興趣的方面,對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意義。當今社會是一個兼容并包的社會,更喜歡有個性、有創新、有自己獨特想法的人才。在小學階段,通過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用自己擅長或適合自己思維的方式解答各類問題,尤為重要。學生的探索過程就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千篇一律不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新能力十分重要且必要。
2、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1)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素質能力,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基礎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才能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敢于挑戰權威,不盲信盲從,面對問題更能以自身具有邏輯性的思維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判斷,最終實現問題的良好解決。(2)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數學作為一種高度實踐性的教學課程,學生只有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的運用才能實現知識向能力的有效轉化。創新能力同樣是一種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素質能力,而學生自身具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就是創新能力轉變及形成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與媒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數學知識的重組構建、拓展加工,才能以自己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問題的有效分析與解決,才能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在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身心發展狀況,才能在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內進行自我意識及個性的發揮,才能在敢于創新、樂于創新的活動中實現自身創新能力的形成。
3、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3.1加強課堂小組合作
傳統的學習模式都是以單一個體為主,以學生個人為主。這種學習方式容易出現兩極化形式,一方面是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強的;另一方面是理解能力差,基礎能力強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對理解能力差與基礎好的分為一組;基礎差的與能力強的分為一組,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討論,也能有效促使學生說出想法與他人共同探討問題,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傳授幾何圖形運算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數量準備相關的器材。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師分發相同器材;其次,教師在黑板出示題目,對正方體進行測量,要求學生以手中的器材進行測量,得出數據是否一致,測量方法有多少種。通過以小組形式探討問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計算,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及對問題的探討。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能夠促使學生吸收知識點。
3.2創設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參與
只有讓學生自主地發揮,才能讓學生擁有最大程度的創造力,使這樣的創造力發揮到最大。所以,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輕松自主的環境。由于過去的小學教育中更多采取的是應試教育的方法,所以教師大多使用的教學方式相對枯燥,這就導致師生間的關系不盡如人意。教師必須要使原本枯燥的課堂氛圍有所轉變,才能夠使學生大膽積極地發言,從而轉變思維,達到思維創新之效,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
3.3積極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拓展性
教學內容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因素,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只有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更為開放性的處理,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才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重組加工,使學生在更加開放性、更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內容中,進行學習內容的實踐運用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有效解決。例如,在教學“元、角、分”一節時,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購物場景進行結合,并引導學生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參與中,進行人民幣知識及元、角、分之間換算關系的認識與理解,而不需要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對學生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其次,教師還可以突破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課后訓練形式,適當的增加一些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具有實踐性的課后練習。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能有效的將學習內容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進行結合,實現學生思維及解題思路的拓展,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教學目標,是實現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創新能力培養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通過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加工、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教學手段的更新等方式,來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雪燕.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21(15):81-82.
[2]莫照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求知導刊,2021(05):31-32.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土家族自治縣曉景鄉三合完全小學校 56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