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康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在其音樂課堂中進行聲勢律動教學的融合,可實現對學生審美品味、節奏感等的培養,并有助于音樂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顯著優化。對此,本文從聲勢律動教學內涵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礎上提出聲勢律動教學在音樂課堂中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策略;聲勢律動;初中;音樂課堂
初中音樂課堂是學生藝術素養發展、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課程背景下音樂課堂教學面臨變革優化的局面。傳統教學手段應用難以幫助教師真正完成教學目標,甚至對學生音樂素養發展造成限制。而將聲勢律動融合于初中音樂課堂,能夠實現對音樂課堂教學現狀的轉變,并為學生音樂素養發展提供支撐。正因此,如何借助科學對策進行音樂課堂與聲勢律動的融合,對于優化初中音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一、聲勢律動教學內涵分析
聲勢律動在現階段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其中聲勢是指將人體視作樂器,通過不同肢體動作來達到發聲的目的,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跺腳、肩部拍打等動作來實現發聲。聲勢的應用能夠幫助個體實現以更為直觀的形式進行情感表達,在教學期間教師則以利用聲勢練習來達到優化教學洗過的目的[1]。律動則是以音樂節奏為參照,使個體的運動頻率與音樂節拍之間保持同步、一致的狀態,在音樂教學期間合理利用律動訓練,能夠實現對學生音樂感悟的加深。將聲勢律動教學應用于初中音樂課堂,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內化音樂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音樂節奏感、肢體協調性、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培養。
二、初中音樂課堂中聲勢律動教學策略
1.借助多媒體強化學生想象力培養
要想實現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需要以學生想象力的激發為前提[2]。倘若學生未得到音樂想象力的激發,或者是自身想象力較差,難以做到對音樂知識內容、音樂情感的深度感悟,進而對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而要想實現對學生想象力的進一步激發,教師可以在充分明確學生音樂基礎的前提下,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聯想。比如以多媒體為載體進行音視頻的播放,通過為學生營造情境來感悟其音樂中蘊含的情感與景象。例如在教學《第九交響曲》時,教師可事先搜集關于貝多芬的資料,并以多媒體為輔助為學生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認知貝多芬的一生中,盡管受到諸多苦難的摧殘,但是并非放棄對音樂的熱愛與堅持。然后以多媒體播放關于《第九交響曲》的音視頻,引導學生帶著對作者的感悟進行音樂情感、情境的體驗。最后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音樂的基礎上,以拍掌、跺腳等方式進行歌曲韻律的表達,以此實現對學生音樂知識的深入內化,并加深對歌曲意境、情感的感悟。
2.以節奏培養促學生素養發展
音樂節奏感的培養是幫助學生深度理解音樂的關鍵所在,并且在聲勢律動教學中,節奏感培養也是關鍵所在,對于學生加深音樂理解,培養自身肢體協調性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在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通過學生節奏感培養的強化來進一步體現出聲勢律動教學的功能與價值[3]。例如在教學《保衛黃河》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些具有較強節奏感的音樂,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音樂中尋找節奏。然后帶領學生進行《保衛黃河》歌曲的學習,在大致掌握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歌曲的分析與理解,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關于此歌曲的節拍動作,如拍手、拍肩、跺腳等,通過對學生開展節奏訓練來實現自身音樂感知能力的發展。待學生節奏設計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保衛黃河》大合唱,并要求學生在合唱過程中進行聲勢伴奏,進而實現在發展節奏感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其自身音樂素養的發展。
3.以音樂與韻律相符合為切入點
聲勢律動教學的開展成效受到音樂與韻律契合性的直接影響,倘若教學期間教師所融入的韻律、節奏與音樂課程不契合,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并限制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鑒于此,在實際聲勢律動教學期間,教師需依據對學生認知水平、基礎能力的分析,將相對簡單、易于理解的節奏、韻律融合到音樂教學中,或者是將簡單的舞蹈動作與音樂歌曲相融合,以此在加強學生韻律節奏感知的同時,實現對聲勢律動教學成效的進一步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得益于聲勢律動教學的有效開展,促使其初中音樂教學實現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而要想在音樂課堂中進一步凸顯出聲勢律動教學的作用與價值,需要在明確聲勢律動內涵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策略措施進行音樂教學的優化,實現對聲勢律動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樂理知識,幫助學生深入感知音樂中的節奏美、律動美,促進學生自身音樂素養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華珍. 初中音樂聲勢律動教學的內涵及其開展策略探究[J]. 黃河之聲, 2018, 517(16):114-114.
[2] 李春暉. 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 教育(文摘版), 2016(8):00186-00186.
[3] 吳綺雯. 初中音樂教學中聲勢律動的運用實踐分析[J]. 北方音樂, 2020, 000(001):193-194.
四川省合江縣白沙中學校 64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