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教學目的】
1、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2、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3、了解《資治通鑒》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及《資治通鑒》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國家有一部書歷來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明太祖朱元璋每天都要研讀,清圣祖康熙對它極其迷戀,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也曾經將其反復讀了17遍,直至書面殘破,仍愛不釋手。
【資料助讀1】
“這部書寫得好,……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本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毛澤東
這部書就是《資治通鑒》,編者是砸缸救人的司馬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個故事《孫權勸學》。
二、解題
1.齊讀題目2遍。
2.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人物孫權,事件是勸學。勸誰學習呢?勸的結果如何?
大家能不能根據預習,將題目說得更加具體一些?(指名回答)
三、初讀,讀懂文意
1.正字正音,齊讀課文。
2.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教師強調如下詞語的理解:博士、往事、但。
四、細讀,讀出情味
(一)了解呂蒙
起初呂蒙是個怎樣的人?
【資料助讀2】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赡晔辶?,竊(私自)隨當擊賊(去打仗)……母恚(fèn憤怒)欲罰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他日與蒙會,又蚩(嘲笑)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
問:從這里我們看出呂蒙是個怎樣的人?(有勇無謀、脾氣火爆)
對這樣的一介武夫,孫權怎么勸他學習呢?
全班齊讀孫權勸的兩句話。
(二)比讀,體會孫權的語氣
1.我們先看孫權“勸學”的第一句話: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資料助讀3】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三國志》
試比較這兩句話句式和語氣上的不同。
明確:孫權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習的必要性,作為吳國位高權重的大將,努力學習是國家之要,職務之需。原文“不可不學”一句雙重否定,語氣堅決又情真意切。
齊讀“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一句,體會語重心長的懇切語氣。
2.面對孫權的“勸學”,呂蒙以“軍中多務”推托。孫權又是怎么勸的呢?看孫權“勸學”的第二句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預設:孫權強調了幾個理由去說服呂蒙學習?你可以找其中的一處來說一說。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板書:但當涉獵)
(這里孫權是為呂蒙鋪設了臺階,指出了讀書的目的,讓呂蒙明白這一目的是有實現的可能的)
(2)卿言多務,孰若孤?(板書:孰若孤?)
問:能否把它改成陳述句:“卿言多務,不若孤”?
(這里的“多務”與前面的“蒙辭以軍中多務”相照應,孫權否定了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
(3)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板書:大有所益)
(現身說法指出了讀書的好處,鼓勵呂蒙求學,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明確:從勸的內容來看,孫權條分縷析,層層遞進,逐一解開呂蒙的困惑與心結;從勸的語氣和情感來看,孫權對這位下屬可謂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寄予了殷切的期望。通過細細分析品味孫權的這番勸語,可以發現他完全沒有上司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態度,相反讓讀者體會到的是朋友之間的開誠布公和善意提醒,更可以理解為開明賢德君主的深謀遠慮!
【資料助讀4】
生子當如孫仲謀?!懿?/p>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度龂尽?/p>
(三)分角色讀,體會魯肅的語氣
呂蒙學習的成果如何呢?一起來看這意味深長的結局。
1.請你模擬魯肅的語氣來讀讀看。
(1)如果你是魯肅,你覺得剛才這么讀行嗎?(不行,要讀出驚訝的語氣)
(2)能否把“大”字去掉?(不行,“大”表示十分吃驚)好,我們一齊把這句話讀一遍。
【資料助讀5】
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倘此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后,肅為之冠。——《三國志》
2.能得到魯肅的認可,呂蒙心里肯定是非常開心的: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晚乎!”
反復朗讀,揣摩呂蒙得意、自豪的語氣和心理。
3.魯肅與呂蒙之間的對話頗有情味,分角色朗讀二人的對話。
(四)齊讀課文,讀出人物語言的不同情味。
五、拓展延伸,了解《資治通鑒》
孫權勸學的良苦用心,孫權勸學的高超藝術,為后人留下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這也正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目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資料助讀6】
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魈嬷煸?/p>
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清圣祖康熙
其實在《資治通鑒》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有空多去看一看,相信你也會大有所益!
【教學反思】
在文言短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還原背景的方法給文言短文的課堂教學“增容”。所謂“還原背景”,就是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時代故事、背景故事、作者的故事等等,還原背景有助于創設教學氛圍,更可以把學生的思考引向縱深。
囿于教材的編寫、課時安排的限制,在文本的選材上,教材中的文言短文往往不全面、不完整。如《孫權勸學》一課的教學,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有:呂蒙到底讀了什么書?他是怎么讀書的,讓魯肅如此器重?呂蒙和魯肅結友而別之后,接下來發生了什么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僅僅停留在詞語、人物分析和片面化、標簽式的教學理解上肯定是不夠的,應該為學生設置場景,給學生提供歷史的視角,深層次理解這個經典故事。
筆者在教學此文時,補充了《三國志》中的有關資料,通過還原背景,以史補文,進行學科融合,當學生以呂蒙一生的經歷來全面審視呂蒙,對孫權勸學的原因也就有了全面而系統的理解。
還原故事發生的背景,可以讓學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以宏觀的歷史視角思考當時的問題,可以把學生的思考引向縱深。教學中,通過還原孫權勸學的歷史背景,學生從國家生死存亡的角度理解孫權勸學的原因和良苦用心,引發對“勸學”的思考。這樣一來,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思維得到激活,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