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妹
現階段,我國已開始在各學齡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主要教學目標。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要發揮歷史教育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增強民族自豪感,指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科目的過程中,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事件,通過歷史學習知識和經驗,學會明辨是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傳承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翻開歷史的長卷,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朝代,愛國主義精神都是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的精神。在歷史課文中,學生可以看到無數的民族英雄為國家的建設奉獻力量,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輩努力創造的,為了祖國的發展和強大,我們需要向先輩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國家。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結果、意義,以及了解該課中提到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些具體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還需要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需結合之前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一個個歷史事件背后中國人民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明白因為這些先輩們的不屈抗爭,今天的中國才繁榮昌盛,我們這代人才能平安地生活。教師要教育學生發揚先輩精神,繼續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進程和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會學到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以及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每一次歷史形態的更換,每一次科技的重大進步,都促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歷史蘊含人文精神及歷史發展規律,學生需要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辯證地看待歷史進程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及不斷出現的新思想。在歷史發展中,許多科學家、文學家等值得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被一代代流傳下來,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介紹這些歷史人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想起這些歷史人物是如何化解困難、擔當責任的。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12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時,除了要讓學生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巴黎公社的性質,還要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真理的信念,以及他們為人類進步勇于探索的高尚情操,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民族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我國古代史以及近現代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看到許多歷史故事,在一個又一個歷史時期,有無數的歷史人物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有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有荀子“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韌不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際交往智慧,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有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人生智慧。從古至今,我國作為禮儀之邦,非常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善于利用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千古佳句開展德育,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優秀品質,使學生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以此為榜樣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勇擔社會責任,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內涵。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百家爭鳴》的教學中,學生會學習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老子、莊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觀點。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觀點,其中孔子的“仁者愛人”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道德標準,也是學生現在應當做到的。學生應具有愛心和同情心,照顧和保護比我們弱勢的生物。教師通過對不同思想家的主張,滲透優秀品質的培養,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本身就具備了滲透德育的條件,歷史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學會明辨是非、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歷史教師需要結合時事和歷史進程,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并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水平,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騰飛路初級中學)